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明  王晓军 《统计研究》2015,32(12):76-83
本文梳理了几种重要的动态死亡率预测模型,给出了长寿风险度量的三种方法,选取了保险公司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死亡率数据,度量了保险公司的两类长寿风险,对不同方法下长寿风险的度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极限年龄与折现率变动对长寿风险影响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基于保险公司经营稳健性的视角,第一类长寿风险的度量应采用随机模拟法,第二类长寿风险的度量应采用标准公式法;极限年龄的变动对长寿风险的影响较小,保险公司无上调经验生命表极限年龄的必要;长寿风险对折现率的变动较为敏感,提高折现率,保险公司长寿风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死亡率不断降低,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年金实现一定替代率目标的难度不断增大,面临的长寿风险越来越不容忽视。在中国人口死亡率最优模型基础上,通过企业年金比率模型评估了三种不同年龄结构企业年金的长寿风险,并在基于Bootstrap方法的VAR模型上考虑了投资风险,对企业年金进行综合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风险都能被完全对冲时,未来死亡率降低及预期寿命延长会对企业年金实现目标养老待遇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评估期越长,企业年金积累的长寿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3.
赵明  王晓军 《统计研究》2023,(3):139-150
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是人口统计和保险精算领域的前沿问题。建立符合我国人口特征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对人口预测、长寿风险度量和积极管理长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中对人口死亡风险异质性问题的关注较少,不能为多人口随机死亡率建模提供科学的研究假设。本文从我国人口死亡风险异质性的检验出发,构建两性别人口死亡率联合预测的混合泊松公因子模型,并给出极大似然参数估计的迭代算法,对我国男女两性别人口死亡率进行联合建模和预测,最后用于对保险公司养老年金的长寿风险资本需求测算。研究表明,混合泊松公因子模型能够有效刻画人口死亡风险的异质性,提升模型拟合优度,有效避免传统模型低估人口死亡率改善的弊端,并且死亡率性别比变动趋势符合人类生物规律。在风险导向的第二代偿付能力体系下,本文提出的死亡率模型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稳健的长寿风险资本评估。  相似文献   

4.
寿险公司的养老金及企业年金都面临着巨大的长寿风险,长寿风险证券化可以有效的对冲该风险。文章主要探讨了几种构造长寿债券的方法,并指出了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综合探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对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运用Lee—Carter模型对我国人口死亡率和预期寿命进行预测;接着结合国外市场上的两种长寿债券化产品,讨论长寿风险债券化的相关要求;最后提出中国发展长寿债券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寿风险是退休计划中易被低估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因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快速增大。文章对长寿风险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长寿风险的两个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以死亡率和财富短缺概率为参数的长寿风险量化模型。文章最后展示了特定参数设置下的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参数设置下中国人口的长寿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全部资产分别投资于股票市场和无风险债券的情形下,研究了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问题。假设股票价格服从指数Lévy过程,保险公司采用混合投资策略,同时索赔额服从重尾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保险公司的总资产过程进行建模。利用VaR方法建立了保险公司的最大风险承受能力与最优投资比例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破产理论给出了最优投资比例的近似最优解,该最优投资可以在VaR限制在一定水平下令保险公司的期望财富最大。  相似文献   

8.
考虑基差效应的期货对冲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在ECM-GARCH模型中引入基差项,研究了基差对期货和现货回报的条件均值及风险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差对期货动态对冲策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铜期货和现货的实证分析表明,基差对期货和现货回报的条件均值及风险结构都存在显著的影响,考虑基差影响的对冲策略能有效提高期货对冲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保险公司为了减少巨灾风险所带来的超额损失,对承保风险进行再保险安排是最常用的风险转移策略之一.文章主要研究一种最优再保险机制.给定保险人的效用函数,通过对承保业务的再转移,使得保险人的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如果保险人依据最大可能损失保费原理向再保险人支付再保险保费,则对保险公司最优的合同形式是有限停损再保险.  相似文献   

10.
王晓军等 《统计研究》2021,38(10):151-160
老龄人口死亡率建模和预测是长寿风险度量和养老金风险管理的基础。在我国,退休年龄及以上老龄人口死亡数据稀少,随机波动大,构建能够捕捉老龄人口死亡率随性别、年龄和时间变动的动态预测模型成为难题。本文采用Logistic两人口死亡率模型研究我国老龄人口死亡率的建模与预测。首先,运用死亡率数据质量较好的我国台湾地区数据,对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并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性能。其次,基于我国大陆地区死亡率数据对模型结构进行二次验证和选择,应用所选模型对大 陆地区老龄死亡率进行建模和预测。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男女老龄死亡率的拟合和预测,Logistic 两人口模型均优于单人口CBD模型。最后,运用Logistic两人口死亡率模型对死亡率在年龄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外推和预测,计算出时期和队列老龄人口分年龄的预期余寿,为养老金精算评估和长寿风险分析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Late life mortality patterns are of crucial interest to actuaries assessing risk of longevity, most obviously for annuities and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schemes. The stability of public finances is also affected, as the governments have very substantial risk of longevity in the form of state benefits and public sector pension schemes. One important explanatory variable for late life mortality patterns is year of birth.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various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such patterns, but always with long time series of mortality rates. The paper describes two alternative ways to detect such patterns, even with missing population data or the absence of a time series. The paper finds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different birth cohorts have different rates of aging.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期公布,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特别是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在大部分年龄组上,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人口死亡率反映了人口的死亡程度,准确预测死亡率是人口科学及人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长寿风险测量的重要数据基础。基于Lee-Carter模型,探索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死亡率的相关性,通过协整分析考虑两地死亡率的长期均衡关系,创新性地建立基于相关性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克服传统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使用有限数据进行预测的局限性;均方预测误差作为检验标准,结果表明:基于VECM模型的预测效果比传统的预测效果更佳;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死亡率长期均衡关系,可以为两地联合长寿债券的定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Projected life tables are obtained from forecasting methods and account for future improvements in longevity. Since the future path of mortality is unknown, working with projected life tables makes the survival probabilities stochastic. The resulting demographic indicators in turn become random variabl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period and cohort life expectancies derived from projected life tables. To fix the ideas, we adopt here the standard Lee–Carter framework, where the future forces of mortality are decomposed in a log-bilinear way. Exact formulas are derived for period life expectancies, and approximations are proposed for cohort life expectancies. In the latter case, numerical illustrations based on Belgian population data show that the relative accuracy is remarkable.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different reinsurance arrangemen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ngevity and financial risk originated by a life insurer while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annuities policies. Linear and nonlinear reinsurance strategies as well as swap like agreements are evaluated via a discrete-time actuarial risk model. Specifically, longevity dynamics are represented by Lee–Carter type models, while interest rate is modeled by Cox–Ingersoll–Ross model. The reinsurance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eturn on Risk Adjusted Capital under a ruin probability constrain.  相似文献   

16.
李佳 《统计研究》2015,32(2):51-59
本文在三阶段世代交叠及两部门经济模型的框架下研究长寿风险对劳动者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龄及长期收入的影响。个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工作及退休三个阶段,同时劳动者采用经验-工资的倒U型曲线,在此条件下分析劳动者的工作-闲暇决定和消费-储蓄决定。根据模型显示,长寿风险会增加个人的受教育年限、延长退休年龄以及增加劳动者的长期收入。同时,根据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政府对劳动者征收的税率也会对劳动者个人决策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超过了长寿风险的影响。最后,根据模型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死亡率下降与寿命的延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运用基于出生年效应的Lee-Carter模型对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模型残差比较,发现该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根据模型预测,发现中国男性人口的预期寿命随时间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少。将死亡率预测结果用于养老年金系数的估计,发现中国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年金系数被严重低估,这将在未来给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带来很大的偿付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