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2.
社会美研究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物的美也千姿百态。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都与人有关,因此,社会美也总是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以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社会美本身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同时又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研究社会美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下,我们就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分别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三、历史的印证美的本原在人;美是人的某种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现(或曰“感性显现”);作为美的内容的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通过四种方式,形象地显现出来,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这是我们关于美的基本思想.这些从现代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得到论证的基本思想,既符合于审美事实,也与马克思在其《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述的关于人们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关于人化的自然,关于美的尺度即人  相似文献   

4.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当然也毫不例外。尽管他把自然美排除在他的美学范围之外,但他毕竟对自然美作了一些具体论述;尽管他轻视自然美,为了论证艺术美取代自然美的必要性而分析自然美,但是,因为他的中心出发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科学美作为美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也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科学美比之自然美、艺术美更重“真”。科学美可以说是“真”的形式。科学理论作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形式建构,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对人的探究功能、创造功能、审美功能的肯定,故科学美也具有善的意义。概而言之,科学美作为一种理性美,其特质是“真”的内容与“善”的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 ,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 ,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 ,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1.
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因此,美又是无处不在的,一切人类社会实践的对象或产物,都包涵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美学特征,都有可能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和审美意识,进而得到愉悦欢欣的审美感受。图书馆的各个实践领域,亦处处有审美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美是"人的成长和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对自身的人性本质深入思考和身体力行的"类本质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例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园林田野等等的美。自然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但是,对自然美的本质即自然何以为美,人们的看法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金银的美的属性就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别的什么外加给它们的东西。”有人认为:自然美是  相似文献   

15.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16.
给实践美学提十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美学是国内处于主流地位的美学,也是可以在国际学术界发生影响的美学,但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特别在哲学本体论、实践概念、人与人的本质力量、自然人化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的起源、自然美的地位与意义、艺术与美、美与自由、美学学科的性质等问题的阐释上存在许多纰漏,需要商榷。实践美学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美学,他的主要代表都在努力修正和完善自己,可以期望它有更丰饶的学术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是一个三层次的系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而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美也反过来作用于人,使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内容上,黑格尔哲学表达的是绝对理念,而在形式上,尽管黑格尔哲学不具有与自然物相似的直接感性,但它却具有间接感性。因此,黑格尔哲学就既具有感性形式又拥有理念的内容,从而可以认为哲学美在黑格尔哲学中是存在的。从黑格尔整体思想上也能合理推出这一观点,同时,这一结论也能从黑格尔有关文本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实践美学将美的发生和美本体仅置于人类社会领域里对待,仅就主体实践自由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不大可能完备地解答美的本质问题.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即自然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由此而生发出客体实践自由和主体实践自由,产生了自然美和人化美.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的自由创化.  相似文献   

20.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