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业史>的修改主要表现为结构和题头的重新安排、情爱描写的删改以及配合政治形势所作的"重大修改"三个方面.其中题头的改动清晰地反映了柳青对小说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在其影响下的其他种种修改,于体现史诗性艺术追求的同时也积极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乡土特色是文学民族化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柳青在他史诗性的巨著《创业史》中,不仅以深遒的笔触艺术地展现了五十年代我国农村一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塑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光辉典型,而且运用细腻传神的手法,按照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把现实世界中时代的变迁、人物的  相似文献   

3.
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陈忠实在回答一个评论家提出的“哪个作家、哪部作品对你的长篇写作影响最大”的问题时谈到:外国作家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1] 马尔克斯1982年因《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制造震惊世界文坛效应拉美文学爆炸现象的主将。他的成功,无疑鼓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文坛有许多小说家的创作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最能抓住其精髓并付诸于自己的文学实践的一位。通观马尔克斯和陈忠实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笔者以为两位作家有…  相似文献   

4.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5.
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虽然很早,但以此种文体模式写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出现得较迟.刘圣旦的历史小说集<发掘>是第一部以西方史诗性历史小说观念创作的"纯粹历史小说集",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贡献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形式,而且提供了新的历史关照与文学还原的方式,并为中国长篇史诗性历史小说的出现做了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6.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8.
《死水微澜》主题的史诗性及其美学范式的形成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其批判地吸收、理想的写实的主旨以及反映历史恢宏画面的史诗模式 ,创作人物的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描写的艺术手法 ,都明显地烙印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痕迹。中国文学传统的史诗精神予李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容忽视 ,相对地 ,《死水微澜》中体现的法国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 ,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视阈下<边城>起降沉浮、祛蔽返魅的经典化演进,归因于作者超越接受环境的忠实创作和作品内涵深蕴的接受美质与艺术价值.<边城>以其无穷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突破了时代和政治的困扰,给人类塑造了心驰神往的理想家园和诗意栖居地,而且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提供了一个向往和奋进的精神力量.它曲折跌宕的复杂接受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错综关系,而且必将给当今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以深刻的反思和悠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与茅盾的《子夜》类似,柳青的《创业史》也是讲述一场运动——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作品,为此他举家迁往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十四年,参与了皇甫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这样的生活积累,加上柳青的个人才华,使得《创业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能略去的一  相似文献   

12.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风格。但在这部作品中,茅盾也面临艺术自我的回归与时代创作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该作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新旧文化过渡等问题时存在艺术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14.
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命运问题,是现代中国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阿毛姑娘>、<雷雨>、<寒夜>、<魔女>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在选材、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丁玲、曹禺、巴金、欧阳子等作家对相似题材所作出的同中有异的艺术处理,明显可看出作家们创作观念和审美方式的同构和差异.将这几篇作品组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个性解放和命运问题的连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柳青和陈忠实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家,在创作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然而,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承传关系,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柳青和陈忠实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柳青在创作中往往通过感情色彩极为强烈的抒情和议论,把自己的主观好恶鲜明地表达出来;而陈忠实在创作中则常常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包含在朴素而客观的叙述之中,使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标准来衡量,他的这种艺术风格更加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规范和创作原则,从而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在文学上的杰出之作,更是其在语言上的精心之文,尤其对方言的频繁使用,使整个作品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在此以《白鹿原》中方言词的运用为例,探讨陈忠实方言运用的特点和准则。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在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未来这一重大问题迷茫与反思的史诗性巨著,它以艺术的手法构建了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小说通过对儒家文化"仁义"与"吃人"的再思考以及对儒家文化眷恋与批判的矛盾态度,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书写了民族心灵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粱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文化主导文学艺术生产的时代,余华的<兄弟>深深地打下了消费时代的文化烙印.<兄弟>的畅销,是当前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生产机制的产物,是余华十多年来在先锋文学领地所聚集的品牌效应在大众文化市场的反映.究其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媚俗化的写作姿态,"削平"了作品的意义和深度,其名气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已远远大于作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20.
自《创业史》出版以来,对这部小说的批评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些批评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不同时期对《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有着非常大的落差。在泛政治化的年代,政治标准成为评价这部作品的主要尺度;在百废待兴的新时期,人们更多地从人文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而新世纪以来,艺术眼光又投射到了这部红色经典之上。政治话语、人文话语以及艺术话语的角逐以及批评范式的嬗变成为《创业史》的批评史中的重要景观。而这种角逐的内在动力某种程度上源于对当代文学的不同预设和期待。这种评价体系的变化具体细致地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的评价和接受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