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进行的所谓"批判",列宁专门撰文回应了这些歪曲事实、肤浅的批判.列宁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在没有弄懂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情况下,片面解读马克思地租理论,妄自否定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性,维护所谓的土地递减理论,其实质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反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  相似文献   

2.
“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来源、列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列宁意识形态理论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普适性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非科学的观点,并据此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展开批判.回应与批判“西方列宁学”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责难,捍卫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对深入理解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批判形形色色非科学意识形态理论,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理性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当下"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与解答方式.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别的任何理论不同之处,在于它总是在关注、研究和解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生成与推进.对历史发展动因和当时的时代问题的思考,引出了其出场路径;对资本的批判和后资本道路问题的探索,整体拓展了其科学世界观;对发展变化着的时代主题与特征的思考,推动了其民族化.无疑,对新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其谱系综合解析,是其整体推进的最根本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同民粹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其不朽之作《怎么办》中,深刻剖析和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经济派”,揭示了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充分肯定了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而“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重温这一基本原理,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与列宁思想的寿终正寝,反倒预示着认识列宁思想新时代的到来。列宁的资本主义观是理解列宁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一个关键。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资本主义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资本主义论或社会民主主义批判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和后期帝国主义论或无产阶级革命视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说固然成为历史,但目前全球化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垄断的、帝国主义的特征。国家垄断与跨国垄断仍然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结构与现实特征。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问题都要从重思列宁资本主义观的历史与逻辑开始。  相似文献   

7.
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左翼理论家。他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关系亲近,提倡"具体的普遍性"和"行动"哲学,批判各种"主体化"政治哲学。2000年以来,他不断通过拉康阐释列宁,并在阶级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等方面日益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总的理论追求来看,齐泽克应该属于经后结构主义理论洗礼之后,在马克思主义谱系中重新探索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规划的精神分析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分析了恩格斯早年否定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而后来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原因;论述了马克思由"接近劳动价值论"到在新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介绍了考茨基受恩格斯之托并在恩格斯的指导之下撰写<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传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思想的巨大功绩;剖析了伯恩斯坦诋毁劳动价值论、鼓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论述了列宁反对伯恩斯坦及其俄国"学生们"的折中主义价值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斗争.同时,文章对胡义成先生的有关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正确评价列宁哲学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阶段——列宁阶段的标志,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推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永远不会陈腐,以批判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为基本任务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先进性建设是列宁全部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后,列宁始终坚持把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他加强执政党思想理论先进性建设的全部实践,始终围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加强执政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正确开展"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样三项具体任务展开。列宁关于执政党思想理论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对我们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通过对本民族哲学传统的继承,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各个时期错误理论的针对性批判,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以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为导向开展理论研究,赋予了其哲学浓厚的实践特性。这是列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也是列宁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基本路径。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列宁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奥尔曼是美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基于内在关系哲学提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方案。在批判理由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当代处境为奥尔曼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批判方法上,奥尔曼重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内在关系的辩证法"并由此展开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规定、研究和叙述。在批判价值上,奥尔曼实现了方法与现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联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双重本质: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一书出版于2013年12月,是作者曹芸从博士求学到为人师长七年来对列宁主义研究的智慧结晶。该书以列宁的理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为研究对象,从必要性,整体性,生活化等方面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想进行梳理,系统阐释了其传播途径、价值取向等因素,同时结合时代飞速发展的现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事实依据与启示。作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加以著述: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依据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的有关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文艺发展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文艺工作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宁对人权问题的关注缘起于俄国革命与解放的现实需要,列宁人权思想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理论条件和阶级背景,它是在同西方传统人权观念的"交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从十月革命前后两个阶段来考查列宁的人权思想,发掘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日常论"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重要观点,它与列宁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认知转换相伴而生,其形成标志是"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主张的提出。"社会主义日常论"体现了列宁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调动建设者积极性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利益的满足,坚决反对借社会主义湮没个体利益;同时,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列宁在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出的"社会主义日常论",不仅对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列宁以其杰出的理论活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两种民族文化学说、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理、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以及“文化革命”等观点,形成了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历史跨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与继承俄国民粹主义的过程中创立,经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加以丰富和发展,成为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准确地把握该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并创造性地将文化建设理论应用于实践来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数西方国际关系学者认为除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没有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做出贡献。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从方法论和研究内容上批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指责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经不起实证检验。面对这些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特征,批判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历史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释了国家和国际体系的历史性。这些研究丰富了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间关系的认识,剖析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