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作家审美方式,是指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怎样的审美理想,怎样的艺术切入角度和艺术传达方式去观照、处理、表现创作题材、带有作家主体独特性的艺术审美方式。相对于传统美学和文学批评那种对于艺术作品所作的静态的结构分析(即艺术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言,作家审美方式研究的理论指归,在于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模式和审美个性的探讨,由作家审美方式入手研究文学,无疑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 2 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整体文学现象来把握 ,从作家创作中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 ,紧密联系不同历史阶段文学语境下的社会 /文学思潮 ,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在体裁、题材、主题、内容、形式、手法、风格上的继承与变化、同与异、呼应与背离 ,从对“自我”与“我们”的两类不同书写角度给予了宏观概括 ,并由此区分了 2 0世纪中国的三种作家。在剖析了两类书写各自产生的渊源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承续、变异关系基础上 ,作者着重对 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提出了质疑 ,并揭示了 :新的文学生长点 ,正孕育在将书写“自我”与书写“我们”相融合的新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文学运动和思潮中 ,2 0世纪中国文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民间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积极倡导和重视民间语言在作家文学中的运用。在民间语言的文学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历史过程中 ,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民间语言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广泛运用 ,对促进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以它开阔的学术视野,打破了时空地域的局限,展现了文学的丰富性、完整性,表现了以文本为根基,以文论人的审美的文学意识,强调作家个性、气质、性灵、心态与创作的血脉联系,展示了文学的整体意识,具有前沿性.  相似文献   

7.
“穷而后工”的三层溯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西方现代主体理论,从文学本体、作家主体、接受主体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穷而后工"进行深层溯因,将有利于增强对该命题的全面理解.对艺术创作来说,"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同时,"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流变史中 ,繁富的地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定区域内作家个性的养成 ,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学不断发展。荆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 ,其精神内质不断得以拓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审美生成 ,尤其是 2 0世纪以来 ,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的影响更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的。立足于 2 0世纪中国作家文学创作的根本 ,探寻作家的文化个性、价值取向、审美志趣与荆楚文化的内在联系 ,当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罗昌智先生的新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的整体化转型和多元化嬗变中,纪实文学也出现了个人化、日常化、世俗化的叙事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长期忽略、回避甚至遮蔽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真貌,给予个人独到的观照和认识,提升了纪实文学的审美价值。但纪实文学的主体精神与内在品格却依然在坚持知识分子良知写作的作家中得以保持和坚守,彰显出他们维护正义、关怀民众、积极干预社会公共利害关系的人文精神。处于传媒时代的纪实文学,其创作、传播以及接受方式必然再次经历“信息科技”革命的冲击与推动,“影视纪实文学”、“网络纪实文学”以时空表现的最大灵活性、便利性和视听合一的独特效果,形成纪实文学新的审美形态,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审视湖南左翼作家群的创作,从总体上看,作家们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政治斗争中开拓了视野,扩大了题材,最大限度实践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战斗功能。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语境下,他们的创作淡化了作品审美意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1.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教学中,十七年文学显得相对薄弱,但它的价值却不容忽视。通过整体观照与历史还原相结合的方法,突破十七年文学教学原有单一的政治评判模式,把握其"工农兵"文艺建构与超越的特质,即文学思潮的交替演进、认同与焦虑的作家心态以及革命性叙事的建构与超越,认为十七年文学在受到政治意识形态规约的同时,又蕴涵了自身所特...  相似文献   

13.
吴道毅在《武汉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6期撰文《徐 讠于、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提出 ,后期浪漫派台柱徐 讠于 、无名氏无疑是 2 0世纪 3 0年代后期与 4 0年代传奇文学的代表作家 ,传奇性是他们的小说创作的显在审美范型 ,而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则是这种审美范型呈现的三个层面。对徐 讠于 、无名氏来说 ,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 ,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 ,以及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 ,是其传奇小说传奇审美范型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同时 ,由于徐讠于 、无名氏的传奇小说表现出了对现代哲理的亲合 ,对俗众趣味的倾斜 ,使…  相似文献   

14.
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才子形象模式的基本特征,探讨形成这些基本特征的文化心理动因。文章认为,才子形象模式之所以会形成,1.与作家们的创作心态有关;2.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历史文化传统中富有一定审美文化意蕴的才子形象;3.作家们认同了他们所处时代环境中才子、狂士的人格风貌。文章指出,对于才子形象,我们不能仅从艺术角度简单地否定它,而应该认识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郁达夫和丁玲都是有争议的作家。他们在早期创作上表现出诸多的相似之处。爱与性的问题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生理的欲求和精神的苦闷是他们表现的主题。他们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爱情诗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历来研究者多从政教诗论出发,对此期爱情诗作社会政治或道德伦理的分析,或只就个别作家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忽视对爱情诗审美价值和创作主体审美心态的整体宏观把握。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爱情诗的审美价值出发,对建安、魏晋和南朝三个阶段文人(男性文人)的群体审美心态作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使得"城市"一词成为中国最为显赫的主导性话语,城市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核心,城市文化占领了中国文化轴心位置,这使得文学创作主体已经不能对日新月异的城市无动于衷了.城市极大地冲击了作家的生存,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倾向、创作姿态以及审美品位都造成影响.虹影重庆书写从其内在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叙事视角展示的互补性和审美情感表达的共鸣性都表现了城市文学新的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身份确认与主体建构,由此形成了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其具体体现为:左翼作家内在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与通过外部斗争而获得的"无产阶级意向"之间的悖论。左翼作家在自身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其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当下重审1930年代左翼作家主体建构过程与特征,理清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是一个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审美倾向、批评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就原生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因文类而被建构;就次生文学经典而言,文类因文学经典而被建构。文类等级通过对审美主体创作热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影响,制约属于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可能性。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其根源仍是高等级文类及其经典作品的丰厚滋养,且往往与创作主体命途多舛关联密切。文学经典还有助益于低等级文类的身份认同。文类与文学经典的关系问题,深化了文类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认识,提供了审视文学经典问题的崭新维度,更显著地揭示出文论史上文类充当的规范诗学特征,更突出作家创作中为人漠视的文类选择倾向。是饶富新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