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采取了马克思的实践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从中抽象出生命、意识、实践、自由这些核心性范畴,并进一步揭示出主体人的内在逻辑发展和由其自我展开所形成的内在锁合的庞大完整的主体统一体,由此建构了主体论即主体性和主体哲学。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间性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而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把人的交往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不仅揭示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构成的交往活动,而且也指出了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途径,帮助我们揭示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为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提出主体教育的根据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即生产“人的类特征”。人的类特征是什么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异化”,这一人类历史之谜的揭示,将人的类特征确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这一“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而人的类本质恰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实践中,作为主体,有自己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主体性,包括主体的自动性、自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提出实践范畴之初,通过摒弃将人归为纯粹肉体的感性存在者的做法,以及将活动等同为与人无关的纯粹精神性活动的做法,有意识地建立起感性活动与现实的个人之间的关联。此后,他更为具体地规定了实践范畴:感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感性活动是这些个人的存在方式,感性活动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当中,感性活动是人类延续自身的基本方式。这些稍显抽象的规定性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与交往活动中获得了更具体的显现。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方式,马克思之前的理论家们对交往的认识功能,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和发展功能都有分散的论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全面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为我们认识交往、通过扩大交往解决国内国际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交往理论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交往与人的主体性、交往与人的个性、交往与人的社会性、交往与人的发展、交往与人的解放五个方面深入揭示了交往范畴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交往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交往与人的主体性、交往与人的个性、交往与人的社会性、交往与人的发展、交往与人的解放五个方面深入揭示了交往范畴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8.
由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形式是开启现代性最核心最基础的物质力量。马克思秉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在资本现代性解剖中发现雇佣劳动导致主体性“出离”,论证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生产实践论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对劳动的抽象理解,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劳动理解为理论活动,其以“感性活动”为核心,打通了劳动、实践和生产概念,阐明了劳动现代性重建的生存本体论。马克思以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为目的,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开启现代性的钥匙,以生产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为基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颠覆资本现代性和重建劳动现代性的途径。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的历史辩证法包括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人体解剖和猴体解剖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理想范畴和现实范畴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法。新时代秉持马克思劳动现代性重建思想,有利于推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0.
与已往哲学相比较,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中,“实践”范畴是具有总体性质、居于根基地位的哲学范畴,实际活动着的人即主体是其起点,全面的主客体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论框架。实践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把握这种哲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基于实践的思维方式,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试从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出发,在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社会环境决定论进行批判与考察的基础上,来认识马克思是如何从"革命的实践"出发,对近代法国唯物主义关于人和环境关系问题的批判。进而,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提出的"革命的实践"对人与环境关系论述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克服了以往人们从经验常识的层面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庸俗化理解的缺陷,从而揭示了马克思所实现的从"革命的实践"出发,进行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真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把握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和深刻揭示,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的传统中国文化观及其当代意义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由于受当时欧洲主流思想界的影响,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赞赏到批判性反思与否定的过程;同时,在马克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中,也充满了真诚的期待:致力于如何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历史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个性理论确立了现实的具体人的个性发展维度,揭示了人的个性完善的深层次规律,提供了研究个性问题的科学方法。它作为当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诉求,指出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求,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规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传统实践哲学,即道德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把握道德实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征,既是正确把握马克思实践范畴真正内涵的基础,也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理念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体、出发点、终极目标和民生目标的主要实现途径4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传媒批判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传媒批判思想,是对传媒公共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公共性价值取向的建构,体现了马克思对以往传统思想的超越意识和批判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传媒批判思想作为当代传媒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范式转变的重要性,有着显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学说来说明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的差别,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换。他以“认识论断裂”为立论基础,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但其理论努力和探讨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释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