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媒体已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的力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科技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即将步入“数字世界、数字生活”的新纪元。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媒介和知识经济的载体,受网络数字化的影响尤为明显和突出。数字化科技期...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地理学,以信息空间、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特征,解构现代地理空间,重构人文地理空间,陈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推动其由物质世界、现实世界、描述世界、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进入信息世界、虚拟世界、数字化世界,赛博空间和概念空间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政治经济制度更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网络技术是与人的精神外化的各种调节过程密切联系的技术,它是一个从语言——文字到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的人类文化沟通交往技术的复杂演进过程。数字化网络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网络既改变了人们接受、处理、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生产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数字化网络技术构建的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社会种种局限、更加开放地进行自我呈现的生存空间,主体在自我呈现中重新建构和塑造自我。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即由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数字化网络技术还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包括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教育和学习方式,所有这些,都是由人类心灵力量解放而释放出的空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全新方式: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科学与哲学具有某种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动态循环的反馈环路,从而导致它们的发展总是相互规定和促进、相互融合和转化,并相伴而行。我们同时面对着两种独断论:一种是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一种是意识哲学的独断论。这两种独断论的形成源于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二元对立的分割方式:存在=物质+精神。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两大世界之间揭示了自在信息世界的存在,并在信息活动高级形态的意义上重新阐释了精神世界的本质,这就可以把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活动描述为一个有中介的过程,从而合理地消解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割裂,并由此实现人类哲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由物联网提供的服务将被无缝地嵌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泛在性、感知性和智能化等特点的物联网,拓展了人类的感知世界,昭示着人与技术共在的可能性,即人所建构的世界将随人的实践进程而不断延拓。  相似文献   

6.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三代信息技术"的物联网,使互联网在网络对象、网络功能和网络范围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由此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对物联网已有的哲学探索揭示了它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物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但物联网的哲学意义还应涵括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信息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并深入探讨它对人的异化、对物的自然性即自身的限度等方面提出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揭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双重演化的复杂的对象性世界,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过程。从信息活动的视角揭示人类认识过程的多级中介性,以及真理尺度以人的认识中介为参照的具体性、价值尺度以人的有目的性能动选择的相对性,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的中介普遍性,人的认识过程发生的复杂性,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真理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从尼采杀死了“上帝”到福柯消解了“人”,西方哲学经历了以人作为主体的确立和解构的过程。福柯从时代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宣布“人之死”实现了其后人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功能性超越,展现了其特有的后人道主义旨趣。  相似文献   

9.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与许多相关学科进行"嫁接",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衍生出新的理论和学科。当前,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推进乏力。笔者认为除了学科自身力量弱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研究问题,没有构建起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平台。物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从物质世界到人类社会。日本地震的灾情预警与危机传播的对接就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跨学科研究问题。与此同时,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至关重要,利用第一代互联网建立跨学科研究的虚拟实验室也是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综合考虑全球信息化、生活化、生态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要更新观念,构建"有魅力"的学校德育观,即生活的德育、主体的德育、关怀的德育、智慧的德育和终身的德育。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因互联网的产生和存在而日益变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复合体。人是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同时,又通过衍生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来不断拓展其存在方式。必须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不仅要强调人的存在的个性化,而且更应强调人的存在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5.
家庭信息化与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特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家庭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家庭生活影响的研究也成了一个颇具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论域。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家庭信息化的概念,强调了家庭信息化的主要表现特征,论述了家庭信息化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人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人类的需求层次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人类并逐步向“信息人”的方向嬗变,在提出“货币信息人、权力信息人、知识信息人、情感信息人、艺术信息人和虚拟信息人”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人的基本特征和信息人及信息化社会不确定性的内在机制,说明信息人所面临着的外在和内在不确定性及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的道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积极的意义看,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道德冲突,促进个体道德思维的发展;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扩大了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通过创设的"虚拟现实"环境,帮助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也对个体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VR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本体论的争议.事实上VR只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数字化模拟和建构,并不构筑又一崭新本体.VR无论从其构成要素还是从其动因和效用的发挥来说都植根于现实世界,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其真实本体.  相似文献   

19.
《封神演义》蕴涵极为丰富的宗教内容。作者利用宗教知识的优势,将宗教内容完全作为创作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根据宗教生态重构神谱体系,随意搬弄三教人物的出处,夸诞三教的法术,以及对历史的神魔化的表达,都体现出了社会对于宗教神圣的解构,对神仙人造的接受心理以及大众的世俗娱乐心态。通过宗教视野下对小说的解读,不仅印证了宗教生态发展变化,更进一步说明文学与宗教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政议政平台,对于实现公平正义、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扩大政治参与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民主的出现加快了我国民主进程的步伐。研究其推进我国民主进程的途径和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