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文章就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测算了1990-2007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相对指数,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市场化进程对投资的影响,其结果证实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改革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效应;此外,通过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研究发现,东部投资的集聚效应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健康投资不仅关系到微观个体收入与支出,同时也影响客观经济发展。健康投资可以通过降低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损失,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能力,促进教育投资收益,实现和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等途径对经济发展产业影响。基于中国30个省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效应且贡献显著,但是健康投资的城乡不均衡也导致了城乡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此外,教育性人力资本、城镇化、产业结构与投资的增长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在新增长回归框架下,将定量化的市场化进程因素引入Barro回归,利用Arellano和Bond等提倡的动态面板数据方法估计考察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影响,同时地区间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会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其政策性含义是,深化以市场化进程为代表的改革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也是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0-2014年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传导效应具有明显区域性差异。从直接作用看,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东部地区作用并不显著。从间接的传导效应看,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西部地区具有抑制作用。在东北地区间接传导的促进作用强于直接作用。在中部地区直接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的传导效应。不均衡的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与开放经济的视角建立实证模型,利用2001—2008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准入、进出口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中国工资空间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准入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工资水平均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是造成中国工资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进口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工资的空间差异,出口依存度对区域间的工资差异则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其他变量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因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拉动能力则主要依赖于非房地产投资。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序协调的双向国际直接投资体系,对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乃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双向外商直接投资(FDI)协同指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分析了双向FDI协同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双向FDI协同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输出优势能够推动本省工业结构升级。(2)劳动力与资本要素虹吸效应的存在使得双向FDI协同对邻接省份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3)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协同对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差异。研究双向FDI协同对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认识“稳外资、稳投资”与建设工业强国关系,也为提高我国双向FDI协同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外商投资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制度建设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对外商投资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偏向探讨正式制度与外商投资的关系,鲜有提及社会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对外商投资的作用效果。基于2010—2015年CGSS数据建立26个省份的社会信任指标,以市场化指数作为正式制度,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和空间GMM模型,旨在研究社会信任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社会信任对正式制度的替代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社会信任和市场化程度都会对本地外商投资产生促进作用,并通过加入交叉项证实了社会信任对市场化程度的替代作用;此外,引入空间权重发现社会信任和市场化程度通过影响本地外商投资对相邻地区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持续稳健引入外商投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林业外资利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外资利用效率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涌现,但传统面板模型分析往往忽略区域之间存在的空间联系.首先从利用方式、地域流向与产业流向3个方面对我国林业外资利用的结构性现状进行分析,随后以各省2005—2015年林业产业与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面板模型,并分别设定标准邻接矩阵和经济加权矩阵对外资利用效率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林业外资利用对省级林业产业区位熵指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资本对区域林业产业专业化程度有着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存在负向的间接影响,这在传统面板模型中无法反映出来,传统模型过高估计了内资的利用效率;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不利于林业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而国内需求因素对于林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随着经济发展相对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降低排污强度需要依靠工业集聚形成网络化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组织生产,降低环境损耗;国有工业企业在排污方面可能存在双向效应,环保表现不明确;此外,工业化进程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中西部地区应避免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天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的决定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4-132
应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域的能源消费行为、决定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能源需求主要由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决定,价格机制在调控能源需求方面还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用空间滞后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和空间误差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能源消费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检验证实:邻近区域的能源消费行为未能影响到本地区的能源消费,但能源利用效率等被忽略的因素对邻近区域的能源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结论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大。随后根据2000~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出与金融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省际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导因于西部民族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等制度因素.市场化进程缓慢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可观,如果不能矫正这些扭曲,其损失就是国民经济福利的净损失.要使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取得预期的增长效应,就必须加快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探究我国省际碳减排活动对周边省份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本文以溢出效应为切入点,首先考察了我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检验了碳减排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然后提出碳减排空间溢出效应的若干理论假设,最后从空间维度出发,分别针对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研究了2006—2012年省际碳减排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碳排放总体呈现空间正相关关系,但其空间异质性趋势明显;碳减排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碳减排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我国电信业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空间格局,基于我国区域电信发展差异的现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统计方法对1998—2008年间我国省际人均电信业务收入的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电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电信业比较发达的省份集聚,电信业欠发达的省市相邻近。因此,必须考虑我国区域电信之间的空间影响因素和作用,以利于我国不同区域电信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证明,具有降低改革开放成本功效的渐进式市场化推进方式是成功的.需要指出的是渐进式市场化推进方式也带来了增大一国范围内市场化区域差异的负效应.如果市场化区域差异长期存在,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中国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在取得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成功后,尽快缩小中国市场化的区域差异,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笔者分析了中国市场化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1):61-68
科技进步依赖于科研投资,农业科研投资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直接、稳定和长期的动力,而知识或技术的外溢会造成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不一致,进而影响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调控对策的深入研究。基于2015—2018年的山西省市域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面板阈值模型对财政支农的三个重要部分,亦即农业科研投资(ARE)、支农支出(SAE)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C)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异质性检验,考察农业科研投资与促进农民增收的非线性空间联系。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农业科研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溢出效应和阈值特征。研究表明,农业科研投资的增收效应明显,但不同地区差异显著;农业科研投资的增收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的特征,解释了农业科研投资与农村居民收入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农业科研投资的增收效应存在阈值特征,即农业科研投资的增收效应随农业科研投资额增加而减弱,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率提高1%会导致居民消费率降低0.13%,且这一负向关系在不同的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下都是稳定的,相反,私人投资并不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改变了产业结构及收入分配,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20.
孙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75-80
卫生财政支出对健康产出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居民健康的改善,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卫生支出而不是私人卫生支出。但是,卫生财政支出的健康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对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的健康改善作用更大,对沿海地区的健康改善作用较小,因而实行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卫生投入和健康促进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