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徐力 《学术界》2004,(4):227-231
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经济,实行经济自由地、民主地发展的法律.当前,加强反垄断立法,是适应社会转轨的需要,是引导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是强化依法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 ,使各国的反垄断法普遍从结构主义走向行为主义 ,并加强了反垄断的国际规制和国际合作。我国入世后的反垄断立法应充分关注和借鉴这些新变化 ,扫清阻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行政性垄断 ,在发展规模经济的同时采用宽容的行为主义立法模式 ,同时加强对国际垄断的规制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没有必然的联系,交易费用才是造成进入壁垒的根本因素.但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规模经济会加剧进入壁垒的问题.所以,反垄断应对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保持警惕,但更应深入考察交易费用和决定交易费用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4.
进入壁垒、规模经济与交易费用——兼谈反垄断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没有必然的联系 ,交易费用才是造成进入壁垒的根本因素。但是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规模经济会加剧进入壁垒的问题。所以 ,反垄断应对大企业和高集中度保持警惕 ,但更应深入考察交易费用和决定交易费用的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5.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绩效与政府反垄断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产品市场与传统工业品市场相比,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如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等,由此导致这一市场上的垄断形成机理及其表现出的市场绩效也出现许多新的特征。由此,政府在反垄断的目标、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陈玮 《东南学术》2005,(6):134-139
在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本身作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是近现代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它一般是作为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而存在的.但从目前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垄断的形式越来越高级,以后将主要是利用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市场垄断形式,这种形式具有表面合法化、无形性等特点,它的危害性更大、更深远.因此滥用知识产权形成的市场垄断危害巨大,反垄断法在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对滥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垄断的行为进行规制.本文从知识产权滥用和反垄断法的关系谈起,比较了有关国家以及国际上的反垄断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接着论述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的现状,最后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天法 《江汉论坛》2007,1(9):125-128
垄断是一个优势与缺陷并存的两难经济理论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反垄断的价格听证和价格管制措施有如盲人摸象,而肢解垄断企业的措施浪费了宝贵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垄断立法必须从反垄断的产业经济理论出发,通过反垄断的充分信息措施、充分竞争措施和配额投资措施,在保留垄断原有优势的前提下,根除垄断的所有缺陷.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晓晔 《东岳论丛》2007,28(1):30-41
各国反垄断执法的组织可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司法模式和以欧盟为代表的行政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各有利弊。出于我国现实条件和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考虑,我国反垄断执法更适合采取行政模式,在反垄断行政执法上也应首先考虑单一执法机构的一元模式。反垄断执法机构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者,能否保证其独立性和相对于其他政府经济决策机构的地位,是决定我国反垄断法的执法效率和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组织形式,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压制创新、损害社会福利、破坏竞争秩序等负面影响。为此,特提出相应的监管思路:加强政府监管,塑造良好"政府市场"关系;坚持创新导向,激活平台经济创新活力;加强数据监管,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流通;加强经济学分析,不断完善反垄断执法体系;借鉴国外经验,推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开放已20余年,市场竞争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垄断行为已屡见不鲜。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繁荣,适应入世需要, 我国的反垄断立法迫在眉睫。我国制定反垄断法,应明确反垄断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立法体例、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反垄断法的法律精神出发,指出现代反垄断法应奉行“行为主义”的垄断控制模式,规制对象主要是各种非法垄断行为,提出了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研究分析结果为科学界定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司法实践和发展完善反垄断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垄断是市场经济运动中的一种反竞争的行为。“入世”之后的中国市场将逐步成为开放、竞争、平等、透明的市场 ,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公平、平等的角逐。为防止垄断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制定反垄断法势在必行。在反垄断立法上 ,一要科学界定垄断法的调整范围 ;二要注重同国际竞争规则接轨 ;三要健全反垄断法的执行机构 ;四要建立反垄断法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3.
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是我国反垄断法的特色和亮点,但《反垄断法》实施五年多来,在遏制行政性垄断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反垄断法仅授予反垄断执法机构处理行政性垄断的"建议权",将行政性垄断行为排除于司法诉讼之外,规定了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情况。为此,亟待健全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责任制度,重构科学合理的反垄断执法和司法体系,还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相似文献   

14.
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用“他人”来指代反垄断民事诉讼的请求权入,用语模糊,难以具体操作。一般而言,与违法行为人存在横向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的原告资格是较为明确的,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纵向关系上:随着现代经济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扩张,垄断行为的影响也呈现出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趋势,在这个涉及多方主体的多层级的纵向产业链条上,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触角到底应该延伸到哪里?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或通过立法或通过司法作出了各自的回答。对我国而言,赋予所有受垄断违法行为影响的人,包括竞争者、直接购买者及间接购买者以原告资格更具有正当性,也更符合我国当下的具体国情。  相似文献   

15.
始自2016年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提升了行政主体的反垄断意识,彰显了政府在维护统一市场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方面的职责所在,标志着我国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确立,也意味着反垄断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确立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都围绕之予以贯彻。但从实际看,无论内涵认识还是审查机制,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反垄断执法的首要前提,也是反垄断法司法适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传统的相关市场分析方法主要是定量的SSNIP分析和定性的产品替代分析,它们主要基于传统的实体行业而设计。在大数据产业中,由于大数据产品、服务具有双边市场、“免费”模式、用户锁定效应和网络外部性等特征,用传统方法界定相关市场存在诸多弊端,应该结合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改进传统SSNIP分析法路径,并综合借鉴SSNIC分析法、盈利模式测试法和产品性能测试法等,方能对大数据产业相关市场作出准确、科学、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17.
垄断源于自由竞争 ,是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垄断又限制竞争 ,是市场经济主体竞争的夙敌。因此 ,搞市场经济必须用法律手段禁止垄断 ,保护竞争。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已出现许多垄断现象 ,尤其是大量的行政垄断行为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 ,反垄断立法已成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加快反垄断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外资并购我国企业中形成的垄断倾向日益突出,加强我国的反垄断法制管理迫在眉睫。借鉴国外反垄断立法和执法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本国现实国情和特点,切实处理好反垄断法律规制中的几个关系。通过完善反垄断法制管理体系,有效维护和造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限制和消除其负面效应,以便促进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反垄断行政诉讼”在我国表现为两种形式:反垄断执法行政诉讼和反行政垄断诉讼。两者共同追求经济法所代表的实质理性观、实质平等观和社会利益观,却与我国当前行政诉讼体制的形式理性观、狭隘身份观和个体利益观形成了强烈冲突。后者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涉经济法案件的有效展开,只能通过相应的制度改造和观念变革,在行政诉讼中逐步引入经济法理念,才能有效地应对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20.
欧、美等西方国家通过宽恕政策授权反垄断主管机关,以对卡特尔成员的豁免为条件,由相关企业对原卡特尔协议的背叛获取企业共谋的信息。此举旨在增加卡特尔协议达成及实施成本,以至最终消除这一市场竞争中的痼疾。作为整治卡特尔的一剂良药,宽恕政策虽已被中国采纳,但诸多规定尚不明朗。借鉴外国经验,制订行之有效并切合中国反垄断法律体系宽恕制度细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