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亚忻 《现代妇女》2014,(11):337-338
我国未来30多年的时间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将成为城镇化实现的关键环节。从社会资本的视角下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探索了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所形成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新型次级社会资本、完善组织型社会资本的利益代表功能及强化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保障功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社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却由于制度和非制度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而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社会排斥,这些排斥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深度访谈和观察的研究方法,描述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社会排斥现状,深入剖析了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关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情感心理及主体意识、个人发展等层面社会心态状况的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也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相异的特点.部分领域则存在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心态问题的出现既与当前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支持不足、经济收入低等现实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5,35(1):155-165
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次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本的理论视角,利用上海、深圳和天津等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受教育程度、职务岗位的重要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劳动合同签订和劳动力资源的供不应求均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而单位工龄和工作更换次数则存在"倒U型"的影响效应。劳动关系的经济社会结构、劳资双方的资源依赖以及关系的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但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特点等原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严重缺失,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需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极其必要和迫切;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较强的可行性。文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青年发展基金合办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我国内地、香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务者等齐聚北京,研讨和交流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新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面临着自身素质低、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制度、城市歧视性用工政策等方面的困境,这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和市民化的瓶颈。要突破这一困境,一方面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意识,建立人力资本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化的就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可勾画出新生代农民工所谓“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社会印象和群体特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对于农民身份认同相对减弱,城市社区认同较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该区分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对其定义和特征把握要注意从与周围群体和代际关系中共同考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无疑是未来十年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然而,当前的情况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想留在城市,但因为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问题无法在城市安居。新生代农民工该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又应该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的巨大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迫切希望融入城镇,却面临着重重困境。身份和情感的双重认同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走通市民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制度、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现象,其中政府管理的缺位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完善政府职能促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教育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转变的最主要途径。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强烈,偏好学历教育,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可以通过深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培训机构、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强化企业责任等途径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是我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由于现存的制度性排斥、自身素质低和特定年龄段思想心理不成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滞后,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从整体上解决这些思想心理问题,需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和发展权,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 《现代交际》2012,(1):12-13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容忽视的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状况,最终提出了关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因此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进行关注和引导也是社会必然趋势。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来源和定义入手,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再从影响新生代民工的价值形成的原因进行着重分析,旨在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教育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转变的最主要途径。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强烈,偏好学历教育,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可以通过深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培训机构、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强化企业责任等途径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而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这一进程中,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市X区作为田野调查点,对24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代际压力下的家庭禀赋机制(养老与养育压力)、代内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机制(经济收入与债务负担)及外部市场下的市场竞争力机制(文凭与技术)综合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在社会后果上具有阶层再生产、地位差距上的“马太效应”等特征,表现为子女在择校和课外补习上存在教育分层,群体成员在发展心态和生活方式上反差明显,社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选择和争取结果上具有实质性差异。最后,提出缩小该群体内部阶层差距和降低负面风险的社会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