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湖区始终将关爱老年人的冷暖当作孜孜不倦的追求,以社区为主阵地,大胆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从琐碎繁杂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健康娱乐生活.处处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所有老年人得到更多照料,让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不再孤独?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给出了答案。西湖区始终将关爱老年人的冷暖当作孜孜不倦的追求,以社区为主阵地,大胆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从琐碎繁杂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健康娱乐生活,处处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走出了一条独具西湖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之路。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以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12月3日,第二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社区公益论坛公布了《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社会组织现状调研报告》。该报告对长宁、奉贤、黄浦等7个区县的56个街镇的1709家社会组织进行了公共服务需求调研,数据显示,尽管服务老年人的社会组织比例达到24%,但供需差距排名第一的仍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平均每3146名老人拥有一家老年服务机构,有91.1%的街镇希望培育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老龄问题研究》2005,(9):33-39
近年来,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模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创建活动,已经在天津市和平区开始试点推行,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要求,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下岗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需求,推动社区建设、老龄工作、社区服务的深化发展,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前进步伐,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龄问题研究》2007,(8):28-38
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全区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和社会需求,继续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创建活动,天津市和平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2006年12月开始,到2007年5月份告一段落,通过“建立队伍、前期培训、入户调查、汇总数据”等步骤,顺利完成了全区6万多老年人“生活现状与社会需求”的集中普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区”等荣誉。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该区致力实现服务完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10月20日,广东省老年基金会、广东省笑助研究会志愿者与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一起,为越秀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上了一场“欢乐盛宴”。志愿者们到各敬老院、社区开展“笑传长者”活动,缓解老年人精神压力、促进身体健康、提升幸福指数。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通常都比较单调和孤独,特别是住在敬老院或者社区的空巢老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以及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入的资源在逐渐减少,需要通过发展社区助老服务来弥补家庭照料老年人的功能的不足。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其中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区机构占所有便民机构的85%,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江厦街道“幸福坊”社会工作室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模式,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社会工作室现有工作人员3名,均具有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工作室成员“分工不分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地做好养老服务工作。街道辖区3个社区的老龄工作者都是工作室的联络员,负责老年人信息、资料、需求的收集以及情况的反馈,协助社会工作室做好工作,做到“社室联动,服务到位”。  相似文献   

10.
“社区照顾”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英国,首先被应用于精神病患者、老年人和残疾人领域。我国引进社区照顾的模式与理念之后,通过对残疾人实行机构式集中照顾,由政府部门担当服务主体,为其提供各种照顾和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被照顾残疾人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大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大力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积极推动各区县以科技助老为手段,推动“网上教老院”建设,让老年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优质快捷的为老服务“1+8+230”平台实现社区为老服务全覆盖 虹口区在欧阳街道先行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一座“没有围墙、不受场地资源所限、依托社区服务网、链接社区百姓的虚拟网上敬老院”,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统一规范的个性化、信息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2.
《老龄问题研究》2007,(1):28-33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现有常住居民12.3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6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4123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5.3%;空巢老人有2439户,3454人,占老年总人口的12.8%。为探索和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问题,街道自2004年8月在汽南社区开展“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近两年来,在国家、市、区领导重视和支持下,街道以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为理念和品牌,在社区层面构筑以满足“融合社区资源,提供规范标准为老服务”为核心的居家养老体系,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民间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导刊》2011,(31):39-39
“咏年楼”是一个以社区失能预防为主的服务设施。2010年10月,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事业社会办”的发展思路,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合作建立“咏年楼”社区生活中心。1年来,“咏年楼”以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创新的运营模式和丰富的服务内涵,成为黄浦区社区老年服务的亮点、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居家养老模式正悄然在上海、大连等地兴起,有人称之为“具有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那么,何谓“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问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平台不仅能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类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还能扩展到心理疏导、情感抚慰、婚姻家庭、学习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那么,作为承载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任务的重要手段的信息化平台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对此,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接收专访时表示,信息化平台不仅能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类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还能扩展到心理疏导、情感抚慰、婚姻家庭、学习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服务,让“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在全国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杏圆 《公关世界》2022,(17):89-90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后,加之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均寿命逐渐拉长,所以老年人口的比例也愈来愈大,老年保障问题逐渐突出,老年群体也备受社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以及生活质量问题日益显现,除疾病威胁老年人健康之外,有很多的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因此在社区开展老人心理健康服务,对于防治老年人心理疾病,增强老人的生活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导刊》2010,(20):41-41
北京市东城区积极落实北京市“九养”政策,将精神关怀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紧紧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的精神服务需求,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日常关怀相结合的原则,实施“1113”精神关怀工程,即搭建1个精神关怀服务平台;引入1批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街道层面建立1个心理健康咨询站;培育由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社区志愿者、养老(助残)员组成的3支专、群结合的服务队伍,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8.
尖草坪区南寨街道江阳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2386名,占社区总人口的23.5%,为了满足广大居家老人的新期待,从2007年起,社区全面实施居家养老“1357”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宜家服务工作,让居家老人不出家门、不出厂门、不进养老院,就能享受到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以社区为主阵地,大胆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从琐碎繁杂的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的健康娱乐生活,处处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之路。 我们都是基层干部,经常回到家乡走亲访友,在湾里、村里串门时听到农民反映,镇以上部门和城里社区都有老年协会,而且有经费、有机构、有人负责、有办公地点。然而,农村的老村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老同志缺少文体生活,即使有也是“一阵子”或“一湾子”,很难形成村级老人文体活动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5月30日,上海市民政局与徐汇、黄浦、嘉定、松江四区政府举行深入推进现代民政建设集中签约仪式。记者从签约仪式上获悉,位于上海市中心、人口密集的黄浦区,将围绕中心城区社区建设,打造“老年人宜居型社区”,同时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干预。据悉,这种“老年人宜居型社区”介于家庭养老与专业机构养老模式之间,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身边无子女陪伴的老人提供助餐、助居、助聊、助医等多种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