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彤 《现代妇女》2014,(12):47-47
审判人员作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执行者,个案裁判结果均须依据法律规定来做出,体现其对法律的阐释和推理。公平正义原则往往求审判者必须严格去执行依照大多数人意志,即“社会良知”去进行依法裁判,但实践中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确经常容易造成法律和民意的对立,这就需审判者在依法裁判的同时又运用好“自由裁量权”,从而达到诉讼利益在个案中的平衡。那么,审判者到底该如何“正确”选择,这就成为了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体系是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实践道德学说。良知是其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了“致良知”的德育过程是以成就德性、成就德行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最后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理论中一些可贵的思想对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名人名言     
唐雪元 《老年人》2010,(9):15-15
如果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那就是政府的良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导刊》2012,(23):44-45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少”,被网民称作“常回家看看入法”,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此有评论称,与其强制常回家看看,不如为其创造条件。那么外国政府都通过何种方式鼓励民众“常回家看看”呢?  相似文献   

5.
天问子 《老年人》2008,(5):40-41
孔子强调,道德高尚的人在一定要具备仁爱之心的同时,还必须兼具社会良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与正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经常强调的“义”。这里的“义”就是道义、正义,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骆潇 《职业》2008,(7):10-11
每日埋头工作于三尺办公桌,忙忙碌碌奔波于职场,“精神”“追求”这些字眼似乎离职场人日渐遥远。但近期职场上的诸多事件让”职业精神”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东航飞行员置乘客安危、航空秩序于不顾的返航事件,拷问着人们的职业道德良知,而汶川地震救援中无数感人瞬间又让我们见证了职业精神的神圣光环。  相似文献   

7.
凌鹏 《社会学评论》2022,10(1):181-199
瞿同祖的"法律儒家化"和"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不过,在初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对于礼法间的关系有一种含义更为丰富的理解——礼法"调协".本文首先探讨瞿同祖从礼法"调协"到"以礼入法"的理解变化,区分二者的异同,指出礼法"协调"所具有的两重意义.随后利用瞿同祖曾利用过的大清律例、清代的官箴书以及清代具体的司法档案等史料,进一步探究瞿同祖所提出的礼法"协调"的多重含义,并据此探索未来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乡汇” “城”=城市——向城市人推广有机健康的消费行为,思考食材安全与土地保育的关联性。“乡”=乡村——尊重本土知识和文化,维护生产者的尊严与生计,鼓励农夫采取顺应自然的有机农业生产。 “汇”=定期举办的有机小农墟——通过多元化形式推动市民良知消费,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互惠互助,追求可持续的有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唐正芒 《老年人》2007,(11):42-4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而且也遭到了日本本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坚决反对。在东北,有两名日本士兵的反战惊人壮举令我国人动容。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了正义和良知。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曾经高举“人本主义”大旗,将“人”作为独立的主体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赋予其生存的独立与尊严。现代文明的科技进步与物质丰裕非但没有彻底解放“人”,却将包括环境污染、物种入侵与灭绝、气候暧化等生态环境风险凸现。许多有良知的影视工作者,用影像来书写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生态危机,表达对地球命运的忧思及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