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礼赞生命,却在回避着死亡。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威胁着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当你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桂林医院奇猝死 不止一次为了母亲的死因不明,我和孝慈相对唏嘘。 最初感受到母亲并非自然死亡,是在外婆告诉我们身世的那晚。 我流着泪追问外婆,母亲是怎么死的?外婆难过得直摇头,只重复地哭着说:“……你们娘死得好惨哟!死得好惨哟……”  相似文献   

3.
做人的本色     
曾到一所寺庙吃过一次斋饭。席间,我问老僧:寺院里的菜何以都这般素淡?不能将佐料配得充足,油盐放重一些么?老僧笑了,指着眼前的一碟青菜说:世人都吃青菜的,但又有几个品得了青菜真正的味道?你要品出青菜的味道,素素净净地放在水里煮了便可,我们吸取的有是青菜不失本色的营养;而世人席间所啖之青菜,看似做法考究,五味调和,味道鲜美,其实人们尝到的不过是佐料的味道,满意的不过是厨师生花的技艺。青菜真正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吃的人是并未得到的呀!是啊!我们在生活中可是时时处处在疏忽和遗忘本色?我家小孩,放在身边百…  相似文献   

4.
朋友是做证券生意的,整天飞来飞去满世界地跑,忙的要命,难得见他一面。我们通常的联络方式是打电话。 有一天晚上,他打电话来,我们东南西北地聊。聊着聊着,他突然问我:“如果让你花一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 我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买。”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所以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间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 沉默了一会儿,电话那端,他轻声说:“可是,我买。” “为什么?” 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我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把它们带进坟墓去。不过,我也不…  相似文献   

5.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毫无疑问,热爱生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和境界,但是他还曾说过: “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面临死亡,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触手可及的死亡时,不禁自问:对于死亡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在幸福而平静的死亡和痛苦挣扎的求生之间我们又将如何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6.
赖建 《老年人》2011,(5):37-37
我必须承认,我是害怕死亡的。芸芸众生,要在其中找出不怕死的人,极难。其实,惧怕死亡乃人之常情,毋需讳言。有人说哲学家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无非就是"生"与"死"的命题。在各式各样的说法中,我以为伯特兰·罗素的观点更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7.
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有生必有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接受也要接受,不适应也要适应,为什么还要给丧亲者提供辅导?”面对此提问,我也曾思索一段时间,最后有了这样的答案:“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我们会为想要生育或怀孕者提供生育辅导,为老人提供长者辅导,为病人提供全面的身、心、灵辅导,那么,为末期病患者及丧亲者提供善别辅导,何以为奇?”当然,这只是意气之言,更重要的是从工作及研究中看到它对于服务对象的意义。本文即介绍善别辅导员的工作、可能面对的挑战及处理的心得,供有志投身此工作的人参考,亦与已投身此工作的人共勉。  相似文献   

8.
突厥 《老人天地》2010,(4):40-40
爷爷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则大清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刘墉抽到“生阉“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阉”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无论抽到哪张“纸阄”,都难逃一死。  相似文献   

9.
“人死众家丧,一打资鼓二帮忙”。跳丧,是鄂西土家山民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击鼓叫歌,扩跳京舞,悼死慰生,早已名闻天下。然而,为活着的人“跳丧”,初听起来,谁都会觉得荒唐可笑。其实,它是土家人的又一独特民俗,又叫做“生斋”。那是鸡年正月的一天,夕阳残雪,山冷风寒.我随几个文化人在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采风。正要回镇吃晚饭,忽然远山飘来了锁喇声和长号声,当地土家民俗行家田昌杰告诉我们说:这是张家湾一个姓覃的家里在做生斋。我们一时来了热情,便往张家湾赴。稻场临时搭起了棚子,已坐满了宾客。一个青年满面笑…  相似文献   

10.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价值。人人都会遭遇死亡,因此死亡教育应定义为通识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在德育课中的传授,帮助学生们不断认识和了解死亡,理性的反思审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形成自由且有所担当的向死而生观。  相似文献   

11.
梁晓声 《中外书摘》2014,(11):34-36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烈抨击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2.
应晓燕 《老年世界》2011,(24):38-38
控饮食不退休 爱变革 美国老翁沃尔特·布罗伊宁曾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最长寿男子,不久前在蒙大拿州辞世,终年114岁。 他生前曾说,节制饮食、坚持工作、拥抱变革、乐于助人是长寿秘诀。 老人乐意分享长寿秘诀,不避讳死亡话题。“我们都会死。一些人恐惧死亡。别怕,既然出生。就会面临死亡。”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个很抽象的词汇,没有任何量化的标准可以丈量幸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幸福;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也是幸福。幸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状态。换句话说,幸福往往就是幸福感。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里,物质狂潮冲撞着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那些代表着身份、地位的房子和车子曾让多少人寝食难安?或许,我们应该安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灵:自己是否幸福?其实,幸福可以离我们很远,也可以离我们很近。  相似文献   

14.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相似文献   

15.
曾红 《现代交际》2011,(9):77-79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将笔触深入到死亡这一永恒母题。本文试图运用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观点,来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直面死亡与“向死而生”阐述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深刻含义,探究这篇小说蕴含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16.
康寿文摘     
《老年人》1999,(7)
金日成突死的教训最近,互联网上披露了朝鲜一代伟人金日成死亡前后的故事。他死于突发心脏病,劳累、激动和发怒是致死诱因。金日成之死为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从1994年6月起,金日成因政局缘由,处于亢奋状态。为美国前总统卡特来访和准备与韩国首脑会谈,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为在农村视察中发现“我们当年参加革命时,农村的生活也不过如此,革命这么多年,没想到农村还是这么穷”而自责激动;又为情同手足的赵明选上将中风病故而发怒。这位82岁的老人吼道:“为什么不开颅抢救?把烽火医院院长给我找来……”他越说越生气,全…  相似文献   

17.
心碎的月亮──诗人、作家死亡备忘录文/阿克塞尔图/柳荫李忠有些人的死亡使人类深深地松了。气,而另一些人的逝世却会惹我们心甘情愿地伤心悲叹──大凡诗人、作家之死,属于后一种。三毛──个风情万种的老派新女性海子生前写道:“其他人无非是活得好与坏之分,而对...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财富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受苦。因此,我们追求包括财富在内的一切幸福。追求财富是人类不可被剥夺的权利,亦是不得放弃的责任与义务。生而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死而贫穷才是我们不可宽恕的耻辱。如果尽其一生仍未能摆脱贫穷,临终时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自己是懒惰还是无能?财富本身并不肮脏,有污洁之分的是追求财富的手段。如果我们以正当的手段获取充分的财富,并用于高尚的事业,那么,我们就是真正的富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人。关于现在未来是一位大理石雕成的情妇,诱人、完美,却千呼万唤不易醒来。过去是曾…  相似文献   

19.
黄铮 《当代老年》2007,(5):41-41
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这真是个绝妙的计岁方法,真太富于智慧了,蕴含着对于生命的确切诠释。人们在年岁增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无休止的错觉,日子长着呢!直到有一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们时,我们才悚然而惊:糟了,怎么死亡说来就来了!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同样年过三十,为什么有人步步高升,而大多数人的职业曲线却陷入无规则的“布朗”运动?甚至就此萎靡不振,急转直下,从此一事无成? 30岁意味着什么?是人生中最自信、最狂傲的年龄,是总自以为了不起而在“过来人”眼中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年龄。于是,瓶颈由此而生。如何突破30岁的职涯瓶颈?中华英才网职场讲坛特邀嘉宾景素奇先生就此作答,也许能让你茅塞顿开,寻找到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