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茜 《家庭科技》2021,(9):24-25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遗传属于不可逆转的影响因素,而环境是属于可改变并且一直施加影响的因素.家庭环境是除了学校环境以外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最深且时间最长的因素,其作为儿童从出生后就一直接触的环境,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占据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家庭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影响,对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成长环境与少儿心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成长环境与少儿心理现状王金玲家庭环境是少儿成长的首要环境。这不仅是因为少儿的活动更多地是一种家庭内的活动──在家庭中进行的和家庭成员互动的活动,少儿的成长更是一种家庭内的成长──在家庭环境内由家长调控的成长。因此,就少儿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  相似文献   

3.
心理弹性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从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综述了心理弹性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随后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实质是内外因素交互起作用的结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密不可分。最后就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和家庭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社会的资源提供和危险控制、学校的重视与管理以及家庭的关爱与指导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4.
吴锟  刘含笑  李琦 《西部论坛》2024,(2):110-124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成年前在农村成长的城镇居民比在城市成长的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从而更加偏向低消费和高储蓄。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数据,将“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且拥有非农业户口、18岁之前为农业户口”作为“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界定标准,实证检验城镇家庭户主的农村成长经历对其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比户主没有农村成长经历的城镇家庭有更高的储蓄率,风险态度和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即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户主会因较高的风险厌恶程度和较低的金融知识水平而导致其家庭储蓄率较高;农村成长经历对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户主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资产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家庭中更为显著。因此,需要从改善城市的经济金融状况(降低生活成本、增强社会保障、减少不确定性等)入手来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改善风险态度、加强金融教育、缩小城乡差距等渠道来降低农村成长经历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及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构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等.  相似文献   

6.
离异家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将儿童的心理灾难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学校应从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的解体而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采取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教育儿童.本文从家庭环境的角度阐明了在培养健康的儿童心理的过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8.
吕莉 《家庭科技》2006,(11):39-39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或某种不良心理症状,都与家庭交往方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纠正孩子的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时,先要找出家庭内部的原因,然后改善家庭的不良环境,进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孩子的偏食,可能  相似文献   

9.
郑丽  丰铁梅  王德明 《理论界》2007,(3):100-101
退缩心理是儿童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它与儿童心理素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环境影响有关,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退缩行为的产生和强化是防止儿童退缩心理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村特殊家庭教育现状的成因 农村有一些家庭比较特殊,在子女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家长为了生计去外地打工.由于条件不允许,这些家庭的孩子会被留在家里上学.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缺少家长陪伴和关怀,学生性格常常变得孤僻、乖张,存在自卑、抑郁、心理失衡等问题,同时也会逃学、撒谎、自暴自弃、厌世、暴力等.  相似文献   

11.
何芳  杨雄 《社会科学》2012,(2):96-103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后的今天,"独二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经济增长、家庭结构和信息发展等方面的优越性为"独二代"营造了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也为"独二代"带来了许多问题。"独二代"作为家庭结构变动的产物,可能引发中国未来社会在家庭、养老、劳动力、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应以发展的眼光来观察"独二代"现象,为规避"独二代"可能遭遇的问题和风险寻求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首要环节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人生的起步,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结构和文明程度、家庭的环境和氛围、家庭成员的素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道德形成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可塑性较强,早期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  相似文献   

13.
家庭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文化氛围不佳,家庭心理环境残缺不全、家庭教育主体素质较差及教养方式不当,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困境,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及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诸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从父母的素质(遗传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权威型、放纵型)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认为家庭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发展早期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光 《南方论刊》2015,(2):82-84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群众为了改善生活,纷纷"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经商办实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把孩子留在农村,托付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在农村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见面和交流的时间较少,缺乏家庭约束,再加上学校疏于管教,经不住社会诱惑,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歧途歪路,情况令人担忧。本文从高州市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和父母亲情呵护的缺乏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在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展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尝试使用心理测量的手段对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行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简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利红 《云梦学刊》2002,23(2):96-98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二大因素“遗传”和“环境”的论争一直是心理学一个古老的话题。回顾心理学史上一些著名流派对该问题的阐述,并把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群、环境因素群和个体因素群,并动态地分析他们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泽志 《理论界》2005,(12):149-150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简要分析了其对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启示一是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二是优化人格构建的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生理及心理、自我认同、自我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不仅关系着孩子们的身心成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个案、小组、家庭、学校与社区以及社会政策的综合干预方法,来对当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