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史小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Z1):83-84
幼儿教育的全部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求知的主动性。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趣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要设计好教学语言;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要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与表现。 相似文献
2.
唐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4):116-119
国内住宅市场面临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居民交往需求提升与公共空间稀缺、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等矛盾,为解决
这一系列矛盾,以调研法为基础,与经验总结法和描述性研究法相结合,详细调查研究了国内外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出了住宅公共空间扩大化的设计趋势:对
家庭结构细分;差异化设计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加强平台和廊道等公共空间的利用与规划。同时,为迎接这种趋势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强调场所的诗意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和故事的回归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城市公共设计宜人性的规划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钟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95-99
20世纪70年代末首都机场大型壁画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公共艺术的兴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多元开放的90年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达到高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让人们看到被激发的公共艺术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民主进程;让公共艺术贴近民众,促进艺术多元化;让更多更好的公共艺术走进街道、社区普惠于民众。公共艺术的精品化,不仅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和象征,还必将会为城市留下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一直与设计息息相关,本文想以公共艺术介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分析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和认识地域文脉与现代形式语言的用处,并概括介入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与意义的具体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改花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141-142
“计白当黑”是邓石如对中国画及书法“布白原则”的精辟表述,它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背景。“计白当黑”的设计理念曾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研,多方面考量了宁波市城市社区公共活动居民参与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开拓与居民需求一致的社区活动、构建社区多方位信息互动平台、合理分配社区公共资源、鼓励多方组织社区公共活动,倡导居民自发组织等社区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王明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0-14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到了今天,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能遮风挡雨的初级居住需要而是逐渐的重视现实环境和对环境的设计要求。为此,如何更好的理解空间环境和空间的设计将会更好的为我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张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20-623
针对目前公共环境标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公共环境标志设计的内涵和特征角度开展研究,提出应该围绕环境、空间、形态和色彩四要素,就如何实现公共环境艺术性设计展开深入地探讨。指出公共环境标志实现艺术性具有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形象和展示地域个性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151-152
语境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方面。语境对听力理解活动有重要影响。探讨语境与听力理解活动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指导对听力课堂活动进行相应设计,有助于学习者语境意识的培养和听力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听力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张胜环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67-268
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及就业形势,分析普通高校开设《化妆造型设计》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并以集美大学为例,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化妆造型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研究认为任课教师自编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教科书,讲授内容是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后教师与学生利用电子邮箱和博客互动交流,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师德活动是师德规范与教师教育实践的"结合体",体现了师德的"实践性"特征。其基本逻辑是将师德制度全面渗透到常态化和主题式的活动中,通过对师德"主体性"的激发,推动教师开展基于师德活动的实践反思,以此帮助教师发展师德。师德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榜样同行"的师德对话活动,闪烁着师德尊严与光辉的师德仪式活动,以"师德问题求解"为核心的师德研修活动,"关怀备至"的师德发展支持性活动,等等。为保证师德活动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承托机制,即构建师德共同体、建立系统的师德活动制度与机制、建设立体化的师德活动资源平台与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孙立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53-56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的作者,独出心裁地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该书有三个特色:1.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2.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3.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立春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96-99
将赛义德针对西方的东方主义理论应用于日本,并以谷崎润一郎为例具体分析了日本大正时代的东方主义话语。本书有三个特色:一、不仅指出了谷崎的东方主义话语,而且还明确了他的“西方主义”和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二、以“中国情趣”为突破口,来探讨谷崎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关系以及他的中国观。三、详细考察了谷崎的两次中国之旅及与中国作家的交流,并分析了中国旅行对他创作的影响。该书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对中国读者全面理解谷崎润一郎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