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的心理变量,反映着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与心理健康、成就动机、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密切相关。文章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82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和157名非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进行测验,以期探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浅谈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及防范治疗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大学生最主要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些学生对网络游戏迷恋过度。本文主要阐述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危害以及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防范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诱因"黄色"化等五个方面未成年人性犯罪的主要特点,剖析了性道德文化、性教育和立法上的缺陷等三个方面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未成年人性犯罪问题的若干对象.  相似文献   

4.
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模式并不只是防沉迷系统在游戏或短视频领域的运用,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未成年人模式提升了立法规制层次,强化了法律责任和执行机制,其设置目的从防沉迷扩张为对未成年人权利的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模式提供义务具有普遍性,所有涉及未成年人使用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均有可能承担这一义务。对于未成年人模式的发展理念,应当从消极地保障未成年人权利向积极地以服务未成年人为中心扩展。解决未成年人模式的当前困境,需要以“易用、稳定、显著”的技术要求保障未成年人模式的可靠性,以反成瘾措施加强未成年人模式的有效性,加强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建设,激发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司法机关、家长和未成年人等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并让未成年人参与到网络保护未成年人模式的设计运行之中。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在辽宁医学院基础2005级学生中作了抽样调查,对网络成瘾者做了心理学分析,看到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使未成年人的生活、安全、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条件;关爱未成 年人,塑造未成年人优秀品质和人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但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 应当从"管""教"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勇  李建军 《云梦学刊》2005,26(4):103-104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存在道德感弱化、情感反应障碍、网络人格异常、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表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可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加以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措施可从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及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缺陷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 ,它在犯罪的成因与认定、刑罚的适用、诉讼的方式及犯罪的预防等方面都具有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几大特点来看 ,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必须加以重新审视 ,并采取相应的刑法对策实施变革 ,最终实现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就是以未成年人为本,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凸显对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强调未成年人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二是实现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未成年人自身的需要和特点;三是体现全面发展之价值取向的要求,强调尊重未成年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已遍布全国各大旅游城市,成为旅游城市一个社会治安问题,对旅游城市的旅游环境等方面有较大影响。本文根据一定的法律文献资料,结合旅游城市公安机关办理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的有关案例,经笔者近两年来的专项调查,从外来未成年人在旅游城市街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碰到问题以及应对外来未成年人街头犯罪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网游成瘾是当代俄罗斯一大社会问题。尽管俄联邦政府和社会对遏制网游成瘾问题的恶性发展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其相关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现有规制成效并不显著。由于同处转型阶段,俄罗斯治理网络游戏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冯艳 《南方论刊》2008,(10):105-105,104
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约占10%。网络成瘾的最大诱因是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网络游戏!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加上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无止境的新鲜感,特别容易被网络游戏吸引住。于是不少学生纷纷走进网吧,痴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传奇、热衷于上网聊天。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3.
钟密礼 《南方论刊》2006,(7):61-61,58
上网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是指由于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心理异常及生理不适。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阶段,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五彩缤纷的互联网,很容易令他们沉迷于其中,以至上网成瘾,甚而酿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惨剧:郑州15岁的小勇。因迷恋上网而不断逃学,为了上网,他从家中偷钱,后来父母不给他钱,他竟然扬言要砍死父母。北京有个19岁女大学生,在网吧呆了7天后竟然不认识生父。天津13岁少年张潇艺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吧上网36个小时后,竟然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从24层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14.
网络游戏以其逼真的虚拟现实性、超强的娱乐性、操作简易性等特点,受到众多青少年追捧。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体验团队协作、交往乐趣与生命体验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然而,网络游戏的商业推进模式和猎奇竞争机制,极易对青少年产生游戏沉迷、道德失范、暴力行为脱敏、时间意识淡漠等负面影响。发展网络游戏产业,引导游戏价值取向,需要在网络游戏设计开发、运营管理、自律教育等方面加强价值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双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从网络文化的特点看,网络文化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良莠不齐,难以驾驭;从未成年人自身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好奇心、模仿力和自我意识较强,但认知能力较差;从网络文化的社会环境看,社会、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保护不到位.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影响的成因,有助于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魏胜 《社会科学家》2006,(4):203-205
本文拟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及危害分析入手,研究与探讨由于网络成瘾而导致的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进而引出"慎独"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慎独"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如何起到抑制作用,并就解决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现阶段的突出社会问题,其社会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未成年人的群体性失范。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出现的偏差是诱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特点,整合性应当成为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建构的基点,形成以教育性预防为核心,保护性体系、惩罚性体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一体性预防思路。在中国,建构整合性的教育预防体系应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展开,使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发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成瘾是伴随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心理疾病,也成为信息时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面临的新课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比较而言,在网络成瘾研究中,国外居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渐重视网络成瘾现象,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呈现出空前高涨的态势.本研究以国内近几年出现的几个重要网络成瘾测验为基础,从网络成瘾诊断测量研究和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设定研究两个方面论述国内网络成瘾研究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中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单向地采取宽缓的刑事政策,而没有对未成年人犯罪在区分轻微犯罪和严重犯罪的基础上,分别采取相应不同的刑事政策.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确立以"宽缓为主、严厉为辅"的具体刑事政策.因此,在修改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同时,建立一部完整的<未成年人法>,以此来更好地指导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实践,实现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现状:手机成瘾者月话费较高,反应更加敏感,表现出更强的戒断综合症;从外界存在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包括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从众心理的影响、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等)两个层面分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