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挚萍 《学术研究》2006,(12):69-74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瑞典催生了《环境法典》。瑞典的《环境法典》是20世纪末环境立法的一个代表作,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本国特色,其法律原则、内容构造、立法技术、法条设计对我国环境立法的现代化有借鉴意义。瑞典环境法法典化道路的选择和促成法典的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人不可回避的选择,在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的途径中,除了环境法这个公认的重要工具之外,环境道德是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和环境法相辅相成的重要工具。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共同服从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环境道德和环境法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法学研究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规范研究,坚持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实现整合,以期使中国法学走向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4.
由徐祥民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核心课教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已于2008年8月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邓正来先生对生活秩序的根本性追问下,以一个问题、两条主线为进路,展开对《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解读,试图论证中国法学摆脱“现代化范式”支配的过程,也就成为中国法学为中国法律提供正当性论证,同时探寻自身发展的自主性道路。  相似文献   

6.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法学方法论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泉生 《东南学术》2005,(5):154-155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而这种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必将开启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工业文明,并形成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出发,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方法,建立起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循环型社会。对此,有识之士业已指出:“这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它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 2 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 ,也是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学术界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重视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近 2 0年来 ,投入发展问题研究的学科和人员越来越多 ,有关成果大量出现。通观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研究三大层次。其中基础理论研究属于对发展问题的一般学理性的研究 ,如关于社会发展的概念、意蕴、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实践操作研究即针对特定具体发展问题的研究 ,如关于发展的具体规划和调查报告等。而发展方法论研究则是介于…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一卷,第480页)。冯特说:“自然科学史从各个方面使我们铭记在心的一个通则是:科学的发展是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而在取得巨大结果的地方,我们可以确信,它们都是以先前方法上的改进或者新方法的发现为前奏的。”(《西方心理学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变革——评《中国神话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神话学研究中,变革研究方法是前人早已提出的一个老题目。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率先吸收了民族(俗)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资料并将综合研究的方法引入神话研究领域,他在研究方法上的革新至今仍有余响。进入八十年代,虽然有一些学者尝试用整体性的方法研究中国神话,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对象和视野的过分狭窄而限制思维空间的开拓和理论探讨的深入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那种缺乏深厚的学术根底而仅凭灵感或“思想火花”来研究神话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锻造崭新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神话,这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叶舒宪的近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在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伫立在时代转折处的法学前瞻──《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学》评韩士彦,周光权从“拨乱反正”迄今,为中国法学的勃兴与繁荣曾作过不用努力的学者们如今伫立在一个从制度到观念、主体行为方式全面更新的交替口,不得不再次面临并苦苦思索着下述极为尖锐的问题: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12.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兴起。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潮流,如何使我国法学研究、法学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部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没有科学方法也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到当今时代,没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就很难完成新出现多学科性的课题。现代法律科学的发展,无疑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没有科学方法,也就没有法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一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当代人的努力。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我国环境法学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必须克服观念上、法律制度层面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黄辉 《东南学术》2005,(5):159-161
随着生态理念被社会所接受,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开始借鉴生态理念来指导或促进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在法学领域中,环境法学者最早接触到生态理念,结合对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的研究,提出了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指导法律研究,甚至提出“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来推动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发展。然而,却少有人对“法学方法论生态化”加以界定和探讨。在此,笔者试图对此做些论述,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法学上争论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联系到正确方法的运用。我在这里拟对法学现代化的方法论基础的问题试作论述,并结合评价部定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法学基础理论》一书中有关方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实践理性与法学方法--全国法学方法论论坛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五所高校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学者联合发起设立.本次会议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应.共有来自各大高校及实践部门的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向会议提交了63篇论文.  相似文献   

17.
2006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实践理性与法学方法——全国法学方法论论坛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该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五所高校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的学者联合发起设立。本次会议在法学界引起了热烈反应。共有来自各大高校及实践部门的1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并向会议提交了63篇论文。一、法学方法论的立场和问题法学方法论的研究与讨论在中国法学界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中国的法学研究者对于法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共识。何谓“法学方法”?它与中国法学…  相似文献   

18.
国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新秩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和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不断强化,一股环境外交热正在各国兴起,建立国际环境新秩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各国政治家的重要议题。本文拟从国际环境法的角度就建立国际环境新秩序的问题作些探讨。 一、国际环境法在建立国际环境新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环境新秩序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指国际环境领域中各国共同协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习惯具有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社会功能,当社会主体的惯常环境行为成为社会公认的必须要实践的行为时,环境习惯就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法.在我国,习惯法虽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却构成民间环境法的重要渊源.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作为一种"活法",构成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本土资源,在实践中,容易为人们所遵守,具有实效.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环境习惯与民间环境法具有重要功能,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其也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强势群体所推行的“环境观”、“自然观”通常无法给弱势群体的生存以关照。人类社会权益分配的严重失衡最终转变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人类行为越来越与自然法则的要求背道而驰。各社会利益群体的自然观、环境伦理观及人类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直接决定了其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问题的法学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