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2.
鬼魂·清官·大团圆︽窦娥冤︾第四折漫议●姚昌炳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杰作,王国维把它视为世界级的悲剧作品。的确,整部剧作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其悲剧精神感人至深,至今演示于舞台仍能催落善良观众同情的泪珠。但面对剧作的第四折,论者们出现...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的悲剧强度比起欧洲的经典悲剧来说有其天然的缺陷,它应属于中国式的苦情剧,即表现的是非对称的对抗,正义的一面经历过重叠性的灾难后导致毁灭。这种苦情剧对整个东方戏剧都有影响。《窦娥冤》还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窦娥冤》也是公案剧的典型,演示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逐猎场景,表现了人类群体意志的动态较量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以冲突为核心的,冲突场面构成了《窦娥冤》独特而丰富的戏剧空间,对冲突的充分利用,展示了关汉卿代表性剧作对戏剧类型化的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为元代两大社会悲剧。近代评论家王国维在论及这两个剧本时,认为“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媿色”。诚然,它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可以并肩媲美,并且先于其三百多年,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赵氏孤儿》写战国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的宫廷斗争;而《窦娥冤》写元朝统治下的人民悲惨命运。两剧虽然反映生活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元代社会现实的缩影。这里仅就《窦娥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悲剧《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晚年剧作,是他现存十七本杂剧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而且历来被推崇为元杂剧之首。剧本通过年青寡妇窦娥备受欺凌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广泛而深刻地揭露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通过窦娥从“顺民”到“叛逆者”的觉醒过程,异常强烈地鼓舞了被压迫者的斗志。它是我们认识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窦娥冤》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人称颂,并誉满中外,主要的一点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剧中女主角窦娥形象。窦娥是被压在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的十八部关汉卿杂剧中,涉及到“鬼魂”的有两部:一是取材历史的《关张双赴西蜀梦》;一是取材现实的《窦娥冤》.由于关、张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因而,尽管他们在全剧中都是以“鬼魂”出现的,但一般说都还是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并肯定它的悲剧效果;然而历年来对《窦娥冤》中的“鬼魂”却产生了异议,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合称为元代四大悲剧,被喻为“雪里梅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这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十八世纪就被译介到西方,...  相似文献   

8.
论《窦娥冤》中的插科打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冤》中利用宾白、舞台动作、俗语反语等插科打诨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活跃剧场气氛,加重悲剧情调,破除迷信及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桃花扇》等剧具有双重结构,中国古代大多数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层结构具有很多的共性,其“悲剧原型”是各个悲剧的深层主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是由既定的信念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引起的,中国古代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悲剧。文章从此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是尼采早期艺术之思的中心。他的悲剧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悲剧的诞生》中。对尼采而言,《悲剧的诞生》具有双重的意义。首先,它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随着《悲剧的诞生》之诞生,作为成熟思想家的尼采诞生了,尼采哲学亦由此而诞生。其次,它是尼采唯一的一部专门讨论艺术——尤其是希腊悲剧艺术的著作。以《悲剧的诞  相似文献   

11.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谈到悲剧结局,记得叔本华说过,若有人敲开坟墓的大门,给那些悲剧主人公再生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摇头谢绝。叔本华虽然开了个玩笑,但也许对西方悲剧结局观有真知灼见。然而,若是叔本华先生去问一问中国的戏剧《窦娥冤》里的主人公窦娥是否愿再生,回答定会让这位哲人吃惊不小。《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她的鬼魂唱道:“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就落得悠悠流恨似长淮。”《娇红记》中,主人公娇娘、申纯双双殉情,似乎结局悲惨,但是他二人却成仙,化作一对鸳鸯会于坟前。生不能合死相合,谁能说他们对尘世生活没有深深的依恋?  相似文献   

13.
对悲剧《窦娥冤》结局的理解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大家都知道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典范性作品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真正如愿实现的 ,但剧作者却让它一一实现了。特别在第四折中 ,窦娥的冤魂向已任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 ,终于得以平反。窦娥在申冤过程中 ,始终把对天地的怀疑和信赖交织在一起。既借指斥天地来批判统治阶级 ,又无奈祈天地动容来惩治邪恶。面对这一组矛盾 ,传统教学观认为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按这样理解 ,讲述起…  相似文献   

14.
关于《窦娥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专家、学者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谈者.一、关于高利贷剥削在造成窦娥悲剧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高利贷剥削是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产物.当时既有官办的斡脱所,又有私人开的解典库,至于民间在钱财往来上也往往是高利的.生活在元代,又经常接近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关汉卿,对此当然是相当清楚的.毋庸讳言,《窦娥冤》是接触了高利贷剥削这个元代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在《窦娥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论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重要的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模式出发,划分出这是悲剧或者那不是悲剧;重要的是从分析具体的作品入手,辨明此作品的精神实质何以有别于彼作品的精神实质,此民族的悲剧精神何以有别于彼民族的悲剧精神。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特别是通过分析作品的主人公,以求探明中西悲剧精神之间的根本差异。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部悲剧杰作,即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的《窦娥冤》。《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主人公愈是反抗命运,就愈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嘲弄。然而,这并不说明他毫无办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只需不积极行动,就可以摆脱命运。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由于元蒙统治者对杂剧作家和民间艺人的歧视,致使这位“一时之冠”的著名作家名不见经传,生卒年月无从查考,所遗生平事迹也很少。我们只能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艺术美丽,诠释着审美观照下的监狱。本文选择《窦娥冤》《大墙下的红玉兰》《女子监狱》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阐明它与当时监狱文化的关系。以此了解中国监狱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悲剧作品中的喜剧因素,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及揭示作品的主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关汉卿深谙幽默诙谐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他的喜剧才华,寓庄于谐,寓理于趣,把庄与谐、泪与笑统一在《窦娥冤》中,从而赋予这部伟大的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戏曲批评,并没有使用过明确的悲剧概念,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一直到晚清才在曲论著作中被引进使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国古代曲论中根本没有悲剧的意识。不是的,理论来自实践的抽象与升华,既然元杂剧中已产生诸如《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等著名悲剧,而且明代的传奇悲剧又将古典悲剧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那么,它必将在理论批评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早在元代,《中原音韵》称“南昌宫感叹伤悲”、“商角悲伤宛转”、“角调呜咽悠扬”等等,事实上已注意到戏曲音乐宫调中的悲剧色彩。而后人用以概括杂剧传奇故事情节的所谓“悲欢离合”,也来自古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