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学创作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因常常是引起争论的问题。自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说引入文学创作、艺术理论研究后,那种把文学创作视为无意识本能冲动的结果的说法,颇为流行。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因素、认识因素、自觉意识,不仅遭到贬抑,而且受尽嘲弄;创作中的非自觉因素、无意识现象,由于过去极少触及,现在被无限的夸大,个人的行为,心理形态中的社会因素和作用被否定了,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被说成是表现他的“心理无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深处的冲突”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主张中,一面说人对文艺特征的认识加深了,一面却又在创作的动因上,贬低和否定意识与理性,而提出创作的自然本能冲  相似文献   

2.
论无意识与艺术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接着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联系意识阐释了无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作者认为,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实践,是在意识与无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创作活动的整个阶段,意识与无意识都必须协同发挥作用。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起到调节作用。(二)作为一种心理内容,无意识的东西能够经过意识的整合,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学性与自传性:双重魅力的建构功能──《儿子和情人》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比较研究王占峰《儿子和情人》(以下简称《儿是D·H·劳伦斯小说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小说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那蕴含哲理的诗般语言,熨贴入微的心理描写,震撼心旌的激情,更在于作者...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社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人会怀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二十世纪心理学的“第一动力”。精神分析作为一种人格理论,详尽地阐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和发展,其内涵之丰富,目前还没有一种人格理论堪与匹敌。然而,内容的复杂、浩翰并不意味着必然得到普遍的接受,精神分析自从它兴起的早期阶段就遭到了猛烈的抨击。抨击的矛头主要指向诸如本我、无意识和恋母情结等心理结构。然而弗洛伊德坚信,人们终将发现他所提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等结构是具有生  相似文献   

5.
吴杨 《社科纵横》2007,22(1):158-159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有意识地创作了"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但她笔下的四个主人公及书中的象征意义却在作家无意识中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人物类型模式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黑胆汁质,与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土、空气、火和水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明"玛纳瓦卡系列"小说的经典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艺术创作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已经不象20年前那样,以比较单一为特点了。当时弗洛伊德主义者几乎完全把持了这个领域。不过现在他们仍有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在二三十年代弗洛伊德主义的“鼎盛”阶段开始扩展到艺术创作心理学领域。精神分析学由于自称基本任务是研究无意识而预示出了诱人的远景。尽管它的表述看起来较“极精致的”传统批评或形式主义者不充实的文字更粗糙,但精神分析艺术学揭示创作的秘密、天才的秘密的诺言,还是吸引了许多人。而且,尽管这个诺言只是诺言,仍有大批西方学者受这以科学为晃子的东西的感染,他们或者一度迷恋弗洛伊德主义,或者永远成了它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7.
杨述伊 《学术交流》2012,(9):203-206
奥尼尔是一位对人的精神活动有透彻感悟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和戏剧创作中都卓有成效地运用和表现了无意识,在《琼斯皇》、《毛猿》、《悲悼》以及《榆树下的欲望》等一系列作品中,成功地运用无意识来挖掘外现人物的心理过程、升华作品主题、拓展创作思路以加深作品表现力度,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效果。同时,奥尼尔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自身也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把文学批评与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相结合的一种宏观的研究方法。“原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大师容格提出的,他将精神分析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直接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认为诗所具有的特殊情感意味——一种无法表达的特定意味,应当归因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在读者头脑中的震动所造成的回应,即称作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或者  相似文献   

9.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2,(7):78-80,88
劳伦斯在其创作中始终以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寻求人类的新生之路,经过几番尝试,他把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聚焦到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上,极力推崇血性意识,认为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建立是解决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开启人类通向理想社会之门的金钥匙。在小说《虹》中,劳伦斯着力描写了自耕农布朗文一家三代的两性生活与精神发展历程,艺术地展现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困惑、苦恼、挣扎与憧憬。劳伦斯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的和谐生态隐喻为美仑美奂的虹,虹的隐喻暗示了人类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追求和谐生态社会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W.詹姆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的《精神状态能够是无意识的吗?》一节中对无意识过程提出十个赞成论点和十个反对论点。詹姆斯以后,美国心理学界对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过程采取了各种极端立场。行为主义看到内省法的方法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一代文学的“教母”。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马纳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她十分关注女性主题,在每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为争取独立价值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个性、经历各异,但都坚强有力,不断以自己的行为改变着社会舆论标准。她们的探索表明了作者对生存与女性独立主题的关注,向小说接受者昭示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弗洛伊德的学说深入到西方文化之中,贯穿在人的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创作理论、艺术范畴的各个最重要的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则被认为是与爱因斯坦、毕加索、海明威、卓别林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这类文化活动家齐名。十月革命以后的最初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承认。精神分析在许多方面得到研究并运用于临床医疗。在那些年代的哲学、心理学和医学文献中弗洛伊德的  相似文献   

13.
对精神分析的十大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据说,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一个人的行为提供了“真正的”解释,这个解释是这个人在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帮助下获得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真正特性。精神分析可能已经展示了无意识的思想、信念、动机、目的和情感。在《无意识》(1959年发表于《心灵》)这篇论文中,I.狄尔曼(I.Dilman)说:“那些我们作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精神深处的无意识’而加以谈论的东西是一组创新,‘精神分析的奠基者’使用它来研究人类精神”。(第446页)对于这个“创新组”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我提出十点质疑。狄尔曼欲使这个关系非神秘化。这个工作所面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厨川白村的传世名著《苦闷的象征》(以下简称《苦》),是日本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与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美学有着明显继承关系,但不是简单的承袭,而是进行了改造和融铸,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本文意在理清《苦》与西方文化思潮的具体关系,希望厨川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能给我们某些启发。  没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就不会有《苦》,这并非夸大其词。《苦》不仅多次提及精神分析心理学,而且在揭示人间苦和文艺的关系时,先引用介绍它,作为自己的理论铺垫,甚至整个论述过程始终未脱离它。厨川主要接受、吸收了精神分析心…  相似文献   

15.
潜意识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部分。张爱玲十分重视潜意识在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她从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潜在结构:一方面在对潜意识的分析中寻找人物行为的潜在动因;另一方面通过种种感觉和细节描写折射出人物无意识心理——性心理。  相似文献   

16.
欧阳英 《求是学刊》2006,33(4):33-37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差异哲学基础上的,他与伽塔里对“欲望”所作的政治分析,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通过阐明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精神病是一种准则化和区隔化,而欲望的流动、生产则是解区隔化和解准则化,德勒兹等人最终建立了一种“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以取代“精神分析”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从欲望生产转向欲望压抑、从解区隔化转向再区隔化、从解准则化转向再准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荒诞心理小说的创作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荒诞心理小说是有别于荒诞派戏剧的一种荒诞文学样式。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否定──启发人们认识自身在西方现代世界中的荒诞处境;二是激励──强调人与荒诞世界抗争乃至超越荒诞的可能性。就后者而言,较之荒诞派戏剧更富有积极意义。荒诞心理小说偏重于创作主体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和人类前途的追求,从理智上震摄人心;而悲喜剧的交织互融,则构成了这类小说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8.
自恋在小说创作中的描写应当是一种相对唯我的情结,尤其在自传体的小说作品中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与人物的情绪化揭示来反映人物的理想化本身,恰恰也通过作家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内化以及人物的情绪化展现,来彰显人物的完美理想与情欲化的根本。本文通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结进行分析,简单地剖析小说创作中人物的自我理想,自我意识,自我回归以及精神释放的自我承认。  相似文献   

19.
“无意识”未源于人类社会经验、信息的积淀,是潜意识的外在形式,其基本表现是:人类社会经验的心理痕迹、无意识思维、无意识感知和无意识行为。实事求是地确认无意识,能够丰富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对人类进步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对人的深层心理的发掘,并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揭开无意识的奥秘,将会加深对人的历史和人自身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论毛姆小说的三种爱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毛姆小说的三种爱欲模式陶萍爱欲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对它的艺术开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坛和世界文坛上,哈代、毛姆和劳伦斯创作了最优秀的作品。从文明缺憾的角度描写爱欲,以强烈的悲剧意识,从多个视角和层面,审视爱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试图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