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诉上帝     
2006年,一名罗马尼亚犯人在监狱中向法院提起一项控告,指控上帝违约。这名犯人在2005年因受贿罪被捕,被判处入狱20年。在狱中,他一直抱怨上帝对他不公。他说,早在他出生后,在教堂受洗礼时,就与上帝订立了契约:他承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法国现象学家马里翁在 《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于海德格尔的 批评。一方面,马里翁接受了海德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和批判,把形而上学的本质理解为一 种 “存在-神学”,其核心原则是将上帝看成是一种 “存在者”;另一方面,马里翁又反过来批评海 德格尔使上帝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摆脱 “偶像崇拜”。马里 翁认为,上帝既不是任何意义的 “存在者”,也不从属于作为 “存在者之境域”的 “存在”,而是一 种至高的 “爱”或 “馈赠”。作为这种 “爱”或 “馈赠”,上帝逾越了存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只能发生在侵权责任中,在违约之诉中不赔偿当事人因他人违约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值得质疑。从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基础结合国外立法例来论证因违约造成的受害人的非财产损害并非完全不予赔偿,在特定的情形之下因违约行为造成他人非财产损害时,允许受害人通过违约之诉要求赔偿。  相似文献   

4.
统一合同法增加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它对于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减少损害、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合同法对这一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实践中难于操作,本文就预期违约制度的产生,存在依据,构成要件以及法规108条需完善之处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安瑟尔谟以从观念到现实的巨大跳跃提出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康德曾给予其彻底的批判。但康德在伦理学中,同样以从观念到现实的巨大跳跃提出了至善概念,并由此推论出了上帝的存在。这种逻辑错误的重复既说明了康德本人在上帝存在问题上的宗教态度,也说明了以理性思维的方式证明上帝的存在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与多是贯穿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基督教引入上帝超越性的维度之后,一与多的问题在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阿奎那等人试图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类比学说来平衡上帝与受造物在一与多问题中的张力关系。然而司各脱率先指出了这一努力的内在问题,并通过其敉平化的单义存在概念给予一与多以更为松散、更为平等的处理。这一敉平化的一与多关系,通过奥卡姆的唯名论革命,成为近代以来以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和解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张力关系,并由此构建了存在与一整体性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在人员招聘中的违约现象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现象,特别是在应届毕业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文中对当前招聘违约现状进行了阐述,对人员招聘违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应对人员招聘违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的发展突破了许多传统金融服务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的束缚,对抑制实体企业债务违约、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具体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提升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市场信息效率、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具体而言,金融科技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股价信息含量,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抑制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差和成熟投资者参与度高的企业中,金融科技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否定了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通过意识分析把宗教内的神圣对象归结为我们自身心灵的一部分。这种潜意识的自我通过某种方式与我们的生命相连,拓展并改善我们的生活。上帝的实在性依赖于个人的神秘宗教经验而不是先验的教义。这种关于上帝存在的实用主义证明在为个人信仰辩护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上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
尼采决不是第一个谈上帝死了的哲学家,但他对上帝观念抨击却具有震撼时代的威力,“到现在仍未能完全找到处理之法,亦无法完全复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美国的“上帝死了神学”就深受尼采、朋霍斐尔(D.Bonhoeffer)等人的影响,以至神学家汉密尔顿(W.Hamitton)雄心勃勃地要把“上帝”一词从词典里拿掉,他在《把上帝从字典中拿掉》一书中说,“今天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尼采关于‘上帝死了’的呼喊,因为即使这样,我们又如何知道?不,现在的问题是‘上帝’一词死了。”“在上帝死亡神学家看来,不仅上帝死了,而且“上帝”一词…  相似文献   

11.
神义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恶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说明: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神义问题因此而随之消失;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有哪些属性·上帝的不同性质的属性会导致对神义问题的不同回答,甚至同样导致神义问题的取消;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正义的,那么世间的恶来源于何处·上帝为什么容许恶的存在,尤其容许道德的恶的存在·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对自由的论述.在莱布尼茨那里,自由是在自身必然性基础上的自身完美性的和谐演绎.上帝的正义与上帝的自由是一致的,上帝的自由即上帝的正义,上帝自由活动的结果--最好世界--即上帝正义的体现,上帝为了最好世界而容许恶.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一直被广泛地思考和讨论,在经院神学和近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上帝存在的问题不仅成为宗教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宗教哲学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将在他以前的种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都归入到三种证明--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自然神学证明中,通过三个方面一步步地演绎他对传统上帝存在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上帝存在与恶的问题是中世纪哲学重要问题之一。恶的问题通常被用作反驳上帝存在的理由,而应对这一诘难,为上帝存在的信仰作辩护的理论,就是神正论。圣托马斯·阿奎那在《论恶》一文中对恶的本质和恶的来源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澄清。本文通过对圣托马斯·阿奎那论证思路的分析和整理,认为其神正论有两大要点:第一,将恶解释为具体的善的缺失,从而对恶作了非实体化的处理,使其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第二,对自由意志与恶的关系的解释是,上帝不能给被造物一种只可行善不可作恶的自由意志,意志自由的本质在于可选择性。因此,上帝存在与恶的问题是相容的,恶的问题并不能作为否定上帝的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现代虚无主义,与近代唯理主义有内在联系。“上帝不存在”,是现代虚无主义的重要理论前提,但“上帝不存在”乃是虚无主义凭借理性拒斥上帝的结果。本文粗略分析了理性概念在近代唯理论中的发展及其与上帝形象的关联,指出现代虚无主义如何利用理性的界限和权能从外部限制理性,最终达到勾消上帝存在的计谋。作为结论,本文认为,现代虚无主义凭理性的界限和权能来取消上帝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唐逸的《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一书的评论,提出了中世纪哲学研究的四个关键问题:(1)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和谐以及张力,(2)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神学前提,(3)上帝名称“I am who am”是“我存在”或,和“我是”,(4)基督教的希腊化和其后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建立一种贷款投资组合管理模型,并将期权理论及Copula函数运用于参数估计,主要优点在于其更多地依赖市场信息、可操作性强,并且全面考虑单个企业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以及企业间的违约相关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预期违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违约形态。预期违约理论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它在我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预期违约的理论渊源、基本特征以及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我国合同法中全面引入预期违约制度乃是立法所趋,同时也是法律的效益价值目标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可以由违约距离度量,其风险大小在不同的行业中存在不同特征,成因往往包括产能过剩与税负过重。借鉴国外经验,针对不同行业中企业的特点建立大样本下的量化模型,从产业链的角度对模型结论进行分类研究,同时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因素,为投资者确定债券投资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CISG是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领域的重要公约。为了调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领域的纠纷,CISG构建了一套以违约损害赔偿为基础,以返还和具体履行为补充的违约救济体系。尽管这套救济体系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均颇为有效,但对于特定类型的案件却显得有所不足,尤其是当守约方遭受的损害难以证明,且违约方又通过恶意违约而获益时。违约获益追缴制度的引入有助于弥补公约的相应不足。尽管两大法系就违约获益追缴制度尚存在不同认识,但这并不妨碍公约的解释与适用。CISG视角下违约获益追缴制度有两种潜在的实施路径:其一,将违约获益作为损害计算的基准和考虑因素;其二,基于诚信原则引入违约获益追缴,并视之为独立的违约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汉初上帝的信仰经历了五帝、五帝与太一并列、独尊太一的历史过程。高祖尊白、青、黄、赤、黑五帝为上帝;文帝把太一视为天神主宰,同五帝并列一庙;武帝时突出太一为上帝,五帝佐之。太一最终成为上帝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大一统现实政治的需要,同时汉初星相学说使太一完成了从哲学概念向天神身份的置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完成了太一成为上帝的理论论证,且太一在民问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