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团体。民族主义大旗下掩盖了许多矛盾、对立的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但南社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这就是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反映了南社作为进步团体的特征的“宗唐文学观”。柳亚子等人提倡唐音,正在于其时代精神相契合,而契合点即是南社精神与唐音传统中共有的反抗、进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南社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南社的性质。过去,我们在给南社下定义的时候,总是说南社是辛亥革命前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南社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团体和文学团体相结合的特征。如果我们将南社仅仅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来看,是片面的,因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南社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吴梅先生是南社著名的作家。本文阐述了吴梅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要历程和相关事迹,肯定了其作品中的进步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曾有文献论及1906年成立的台湾南社是近代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一个支社。本文提出了“南社”支社必须具备的条件,认为台湾南社与“南社”不存在着隶属关系,仅仅是同一时代两个同名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南社成立87周年。南社1909年11月由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在苏州虎丘成立,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举行了18次雅集,还组织了南社闽集、湘集、粤集,编辑印行了《南社丛刻》22集。1923年柳亚子等人又发起成立了新南社,举行了3次聚餐。为纪念南社,’928年成立了南社二十周年纪念会,1935年成立南征纪念会.南社社员还组织了十余个市社外围组织,如同南社、酒社、分湖文社、淮南社、国学商兑会等,互相呼应.吴江的柳亚子、陈去病、范烟桥、徐蔚南、朱剑芒等人,在南社活动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南社这个革命文学团体作出了不…  相似文献   

6.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成立的一个著名文学团体,其存世至今的各种出版资料已经很难寻觅。本文试图通过对五种南社出版物的收藏来历、装帧形式、大致内容、标注题识等多方面的介绍,推动学术界对南社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张素是其成员之一。张素自幼聪颖 ,为人笃实诚信 ,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 ,贴近百姓 ,了解百姓 ,是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 ;也是南社中需重新挖掘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去病是民主革命时期知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在南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与其参与创办的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南社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团体,1907年开始筹备,1909年正式成立。辛亥革命以后,成员曾达一千余人。除总社外,还有一些地方分社:安徽的淮南社、辽宁的辽社、广东的粤社、浙江的越社等。这些分社,不少有关论著都曾提到,早已广为人知。但是,事实说明南社的支社不止以上那些,在地域上也不只都在大陆;台湾也有南社的支社(以下简称台社)①,可是有关的论著(包括关于南社的最原始的资料)对此从未提及。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85周年。南社是由同盟会的著名会员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发起,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诞生。南社的成员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绝大多数是支持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社员遍及全国。它的宗旨是反清革命,社员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南社社员藉诗文鼓吹革命“诗坛请自今日始,大树革命之旗。”(宁调无文)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和近代文学史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社在历史上曾获同盟会宣传部的盛誉和“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美称。“它的光荣不仅辉煌于中国的文坛,而且也远照着世界文坛”(柳无忌语)。  相似文献   

11.
南社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革命的反清团体,在变革上层建筑的同时,自身思想迅速发生蜕变。南社的组织形式富有现代知识分子社团的特征。南社成员从事的职业,最多的是办学与执教,与私塾有质的不同;其次是办报办刊及自由撰稿,一个全新的职业。南社是使封建士子迅速蜕变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柳亚子先生是中国诗坛上的一颗巨星,更是江苏吴江市黎里镇人永远的骄傲。位于黎里镇中心街30号的柳亚子先生故居,在1982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柳亚子是革命团体南社、新南社的主要发起者,曾经担任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他1958年病逝于北京。 柳无忌是柳亚子的长子。青少年时代就随父参加南社、新南社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南社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革命文化团体,以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为代表的进步文人,极力鼓吹反清革命,并且积极主张文化革新。这批文化人中,以诗人居多。但是,南社的诗人却喜欢写旧体诗,即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南社的诗人也极少用白话作诗,对新体诗似乎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处于近代终端的“南社”和处于现代开端的“五四”运动这两个“端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阐述了南社人在酝酿成立南社的初期即表现出两方面的觉醒 :一是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 ,一是民主反封建意识的觉醒。“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在现代的继续和深化。它既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又是对辛亥革命前学生运动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16.
文学团体南社创作的"革命文学"作品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舆论宣传、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之后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团体不仅创作了具有较强的批判力、号召力的战斗檄文,而且其中不少有识之士在辛亥革命反满反专制斗争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文学团体南社在思想战线、革命战线都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辛亥革命不断奋斗,推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民主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其成员共达一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文化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和南社成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仅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南社的支社——越社,而且同这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过交往.仅在《鲁迅日记》中,关于南社成员的记载就有七百多次;在鲁迅的杂文中,直接提到南社的也有三处.(仅仅涉及南社和提到南社成员的没有计算在内.)因此,研究鲁迅和南社的关系,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学习鲁迅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南社也是不无裨益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对“南社”的研究归诸近代文学,而把对鲁迅的研究归诸现代文学,忽视它们事实上是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致使一些史料湮没.就连新版《鲁迅全集》中的个别注释,也因编者未将视野触及到“南社”研究研究方面,而出现了误注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见闻所及,提供一些零散的史料,以供读者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尚望博识者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18.
南社解体,论者多把唐宋诗之争看成是主要原因。事实并非如此。南社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民国建立和袁世凯毙命,南社民族主义和几社复社的文化精神已完成了历史使命。2.新文化运动的冲击。3.柳亚子等人文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是南社解体的最深层原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南社的"诗争"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以后对南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国粹学派的核心组织国学保存会和南社是近代先后成立的文化文学团体,它们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情思有很深的联系。后来加入南社的黄节在国学保存会的经济、文化理论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叙伦、陆绍明在世纪之交建立“新史学”的思潮中,他们的史学评论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思想;黄节、陈去病、庞檗子等人的史学写作也代表了国粹学派的史学实绩。由此可见南社与国粹派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南社是清末民初一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团体,成员众多,诗学观也很复杂,以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派严厉批判以陈三立和郑孝胥为代表的同光派,引起了高旭、姚锡钧等人的强烈不满,进而导致了南社的分裂.本文首先从史的角度勾勒了南社内部由于对同光派的不同态度而导致矛盾的积累与爆发的全过程,进而探讨政治正确与文学成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政治保守而否认他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