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关于阶级斗争理论观点仍具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需要加以发展和与时俱进。信息社会的来临,金融经济的增强,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西方国家各阶级状况、结构和相互关系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特点,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技术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劳动人民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日益增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孤立无援的力量。作为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在社会经济矛盾和劳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多方面的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分配公平化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和成长提供了土壤,也使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形势日益向着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阶级解放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只能是资产阶级自己培育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作为新社会的“助产婆”的“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2):38-46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当前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研究,应聚焦如下问题:何谓阶级?何谓阶级斗争?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何时退出历史?何谓无产阶级?何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何谓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战略性?如何理解一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非单一性等等,并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此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地"无产阶级民族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这一著名论断的解读,来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变化使传统的阶级理论受到挑战,诸如“工人阶级消亡”等观点甚嚣尘上。对此,密利本德通过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梨形金字塔状阶级结构中,仍然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来自下层的和来自上层的双向过程阶级斗争充斥整个社会。在复杂的斗争中,由于工人阶级的庞大数量及其革命性,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密利本德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密利本德在阶级划分问题上陷入了多元论的泥淖。  相似文献   

9.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哲学阐释如果忽略了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易出现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而如果否认它的实存性,尊崇个体作为唯一的真实主体,又容易走向历史经验论和实证主义,这两者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阶级"范畴,关键在于认识它在个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解析"阶级"概念作为抽象规定与实体指称的双重所指,理清"阶级分析"与"分析阶级"的不同维度。进而,通过剥离"阶级不是什么",可以将"阶级"界定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历史主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形成时期的标志性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阐述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私有制和阶级都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又在不同阶级分化为对立阶级的条件下形成。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建构,从而为新世界观的诞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顾韡 《理论界》2014,(4):98-101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12.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应当从阶级划分的目的和阶级划分的标准两个维度来重估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标准依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冲突本质的一把理论钥匙,其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无产阶级彻底摆脱被剥削和统治处境的有效理论指引;在当下中国,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其阶级划分的标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予以缓解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前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领雇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阶级观念受到了冲击。资产阶级学者借此为工人阶级唱衰歌,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产生了质疑。针对此,卡利尼科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工具,指出了当前在阶级概念认识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探析了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和革命性。在卡利尼科斯看来,新中间阶级无法担当社会变革的重任,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卡利尼科斯对阶级问题的厘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也存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估计过于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人物阶级属性界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社会总体的一部分,只能处于阶级之中,具有阶级属性的人必然讲述阶级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处于阶级关系中的维多利亚小说家们,在小说中就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同时也在评述着那个社会的文化,对那个社会的何去何从给予关注与思考,展现一种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相似文献   

16.
许文博 《北方论丛》2015,(1):138-141
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布迪厄认为,不同的个体行动者通过某种惯习来取得社会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出现了阶级划分,惯习既是内化了的性情倾向,又要依靠实践来生成;与此相似,朱迪斯?巴特勒强调性别是表演性的,是个体行动者根据主体本身的一种效果而建构起来的,但这种表演并不是先于主体选择的,而是遵循着异性恋规范。两种理论虽然讨论范畴不同,分别关注阶级和性别,但都涉及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都化解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体现出阶级与性别之间的相似性:阶级与性别的形成都是行动者个人参与实践的结果,并且这种实践遵循着阶级或性别制度的轨道,具有重复性,尽管如此,阶级与性别的特征并非本质性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相似文献   

17.
"阶级"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核心观念,无论在观念形态还是在实践层次上都整整影响了中国大半个世纪.传统上对"阶级"概念的理解来自列宁的定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概念并没有作出完整的定义.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本意上的"阶级"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列宁的定义有无问题?本文对此作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及其路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克思超越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提出了“经济的政治性质”问题,即资本主义体制下财产权对个人权利的压制。马克思给现代政治理论带来的重大变革在于,将政治的中心场域从传统的国家与法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权力压迫性质,开拓出政治理论的一个全新论域,其核心内容便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具有现实性和建构性的双重特征,它不仅仅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内涵的事实性概念,同时还是一个超出直接事实的建构性的理论概念。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他从经济和财产权角度介入政治问题并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对抗性本质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