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严复进化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严复进化思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化思想的来源,一是与此来源相联系而形成的进化思想特征。通过“来源”可以观察到严复对斯宾塞、达尔文、赫鲁黎与中国传统思想“综合改造”的具体风貌;通过“特征”则可以观察到严复宣传、介绍进化思想的复杂态度。而对严复进化思想“来源”与‘“特征”的把握分析,正是本文检讨严复进化思想的前提。(-)严复进化思想来源严复进化思想想之来源,已有的观点认为有三;达尔文、赫鲁黎和斯宾塞①。这种看法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不够全面。事实上,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就已告诉我们,他…  相似文献   

2.
历史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黑格尔站在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恶”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动力的思想,实现了对其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超越。他的理论基点是人的无法摆脱的“自然属性”,从而肯定了恶的起源及存在的合理性。黑格尔“恶动力说”在批判继承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的高度肯定了“恶”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科学地阐述了“恶”在历史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受到马克思、恩格斯赞扬,其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3.
刘永莉 《齐鲁学刊》2003,(3):128-130
老舍创作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现代性的国民人格建设理想 ;二是对敷衍、自甘堕落等国民“劣根性”作了揭露和批判 ;三是揭示了传统国民性“家国一致”的理想人格的悲剧内涵。老舍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不仅在于批判国民性 ,而且在于建设国民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戊戌时期严复传播「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问题的再探讨王宪明舒文多年来,学术界在严复思想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共识,即戊戌时期严复积极传播、颂扬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化”和“天赋人权”思想,而辛亥以后直至去世前严复渐趋保守,转而批判、攻击卢...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译述的《天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深刻的清理,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严复是批判中国封建传统旧观念的斗土。为了拯救祖国,唤起民心,他反复表示:对传统的政教、学术及旧文化心态,“吾宁负发狂之名”,决不“更蹈作无耻之故辙”,表现出执着的勇士气概。但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盘否定,而是在衡比中西文化异同中,“去其旧染而择其善而存之。”严复对旧文化的“旧染”,抨击是激烈的、深刻的、有意义的。现试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6.
研究者大多认为20世纪初叶的文化先行者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在青年时代锐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的“疑古”探索后,至晚年却“信古”进而“复古”起来。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严复终生主张“全盘西化”①。两种观点中,前者没有解答“复古”的原因,后者则略显牵强。笔者在研读严复论著时发现:严复思想前后是一致的,表现为:一方面,以“救亡”图存思想为经线,其爱国初衷不渝,“救国”方略则相时而变,并随着对国情理解的深入而渐趋深化,从“政治救国”寻求富强的一揽子计划,到“科教救国”再到“道德救国”,变化的只是救国方略;另一方面,以自由…  相似文献   

7.
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自由思想自传入中国,其命运多舛是众所周知的。从历史的纵轴线来看,有人以为,严复对“自繇”思想的独特理解,便预设了其命运。我们认为,这种代际相承的影响,并非“自繇”思想命运的致命因素。实质上,每一代思想家对“自繇”思想解读的中西文化传统参照系与现实处境,才是导致他们传播“自繇”思想成功与否的根本性要素。严复对“自繇”思想的解读,自然不能游离中西文化传统与现实处境的限制。明乎此,我们才会理解“自繇”思想为何在中国社会难以安身立命,而不轻易地对中国自由主义的布道者们进行情绪化批判。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思想家面临双重的启蒙任务:既要解放个性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又要强化整体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严复回应时代所提出的启蒙课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他通过改造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进化思想,又吸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素养,形成以突出人的因素在世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为特征的天演观。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严复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民”为国之“本”,救国之“根本”在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调“民”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是其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严复站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卢梭和霍布斯“天赋人权论”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学说融于一炉,为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人学的论证。这是其人生哲学的理论目的。严复思想促进了中国人生哲学由古代形态向近代形态、由地主阶级人生哲学向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严复与戊戌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实地考察和中西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与中国的贫弱这一巨大反差。他从国民素质、学术传统、政治司法制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了西方富强的奥秘之所在;另一方面,以西方为参照,以西学为武器,对中国的国民性、专制制度、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均作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救世方略。这使得严复成为当时对西方认识最深刻,最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性、对中国现实批判最深刻的思想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严复以传播西学为己任,译介了大量的西学理论和西学背景知识,在中国知识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是《天演论》一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为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严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11.
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在近代中国为严复宣传进化论提供了一种广阔的容摄中西文化的背景。严复不仅从老庄思想那里获得的是一种自然观的观念背景和物种变化的经验事实,而且他还吸取了可以对生物进化的“物竞天择”根本机制的最终根源作出哲学解释的深刻思想,为他大力宣传进化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严复也对老庄“天道自然”思想进行了提炼、发挥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论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结合李承贵,赖虹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其中“新民德”、改铸国民性格是他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严复认为,西方“贵信果、重少轻老、喜壮健而无所屈”①的国民性格很值得中国人效仿,但这种国民性格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入站研究人员,原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欧阳哲生,继完成《新文化的源流与趋向》及《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二书之后,最近又完成了《严复评传》(收入《国学大师丛书》,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嘱我为之作序。读后深感此书所勾勒之严复形象,精神面貌之完整、清晰,确有先出诸著不及之处,给人诸多启迪。同时,对严复思想的研究现状,亦引起一些想法,借此机会,抒发一二。 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严复思想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模式”,即把他的思想发展道路看成是一个“S”形:早年“全盘肯定西学,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晚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  相似文献   

14.
深刻地比较严复和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在国民道德改造论上:严复和孙中山都对近代中国国民道德中的劣根性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是二人改造国民道德劣根性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具体而言严复主要主张新民德,孙中山则主要主张启发国民心性等.在利己与利他论上:严复主张合理利己主义,孙中山主张利他主义.在中西文化合壁论上:严复和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中都汲取了大量的中西文化资源,对中西道德资源都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合璧论的大的基础上也有一些不同.在中国伦理史上是严复开启了中西道德整合的宝贵尝试,孙中山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复对传统虽有批判,但并未背弃,对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大力宣传,却一直是选择性的接受;“西学”与“中学”在严复头脑中始终不断“交融互释”着。严复晚年重估中西文化,是在致力于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质疑西方科技文化的局限,是对早年中西文化观的补正。这与其说是一种倒退,还不如说是一种更加成熟的表现,是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6.
康长乐 《理论界》2022,(10):49-56
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地探索世界的方式逐步显现在哲学家的思考中。叔本华从与黑格尔相反的路径来解读康德,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意志哲学。意志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一思想,贯穿了叔本华思想的始终。叔本华从意志哲学的角度,发掘出了“恶”的本质内容:人作为意志最完美客体化的呈现因其在痛苦中的挣扎而使“恶”发生,从而表现出“非义”“利己”等特征,“恶”存在于人的欲求和冲动中并且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呈现。唯独通过悟知性格使人达到艺术(音乐)的层面,人才能得以暂时摆脱表象规律的束缚。同时,在对叔本华哲学“恶”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正义、强制等范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贺金浦 《江汉论坛》2004,1(5):113-116
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中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和科学态度。当前,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中,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严复在《原畜》按语中全面阐述了他的经济思想,本文仅对其中的赋税思想展开述论。(一)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一般赋税的四条原则。(1)义务原则:“一国国民,都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2)确定原则:“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不得随意变更.”(3)便利原则:“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于纳税者以最大便利。”(4)防弊原则:“一切赋说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产严复对此极口称赞:“自有论税以来,无如是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末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且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翻译的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作为当时的中国知识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严复身上有着很多复杂的面相。他早年曾经是思想的启蒙者,晚年却又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后来竞成为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为袁世凯称帝献计献策。在严复身上,似乎存在着许多难以索解的悖论和矛盾。2012年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克武先生的新著《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中展示了严复思想复杂的面貌,剖析了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严复译著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大翻译准则,分别代表了翻译活动中的不同权力关系,其中“信”体现了传统翻译活动中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权力支配关系;“达”意味着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改写,从而将翻译改造为挪用,体现出一种“思想挪用的政治”;“雅”代表了译者在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特定权力关系背景下,通过归化策略护存主体语言之纯粹性、主体文化之凝聚力的努力,构成了一种“语言归化的政治”。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中,严复译著充分展现出翻译活动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从而成为“翻译的政治”命题的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