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探索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其晚年短暂而有限的社会主义探索当中,经历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历史转变,现实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问题。经过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他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阶”的著名论断,确定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大家熟悉的列宁的著名论断。近来,我国理论界常常引用这个论断来阐明某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但是,对这个论断本身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这个论断表明社会主义“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第二种,认为这个论断表明列宁  相似文献   

3.
列宁认为,“共耕制”是帮助农民更快地过上文明生活的可靠“出路”。这是列宁探索农民为主体的落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维度与列宁共耕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毛泽东把共同富裕和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集体化的根本目标和主要手段: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适度规模”经济: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观是列宁共耕制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列宁共耕制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俄国应该怎样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提出过"直接过渡"和"间接过渡"两种主张。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形成于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春之后列宁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指出"迂回过渡"是一种以商品和市场为基础的过渡形式。列宁提出"迂回过渡",主要是为了应对苏俄所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对于列宁的"迂回过渡"思想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直接过渡"的思维惯性使得列宁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与"迂回过渡"背道而驰的措施,表现在列宁急于消灭小农经济、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严加防范与限制两个方面。"迂回过渡"思想是对各个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发展商品与市场思想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一个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但农业的小生产还占优势的俄国抓住历史的机遇亲自创立和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列宁深刻地认识到,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过渡阶段。探讨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个时期的所有制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向完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各个过渡阶段的各种所有制的历史作用,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能采取向学生头脑中“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并搬出列宁关于“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觉悟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的论述作为佐证。我们认为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列宁上述论断主要是批判当时工人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自发论”而提出的,以此强调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对工人阶级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才能形成。显然,列宁所讲的“灌输”并非  相似文献   

8.
王力军 《东岳论丛》2003,24(1):76-79
十月革命胜利至 1 91 8年春 ,苏维埃俄国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计划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尽管这一时期没有直接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结合苏维埃俄国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从实现目标———国家资本主义和实现手段来分析 ,这一时期的措施属于“直接过渡”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论创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发展的学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新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研究对象是俄、中等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发展的规律。创立“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有利于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遗产 ;有利于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领导俄国党和人民进行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列宁积累了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即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方向,经济政策和经济策略思想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必须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两点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依归制定各项政策,必须尊重群众的创造力等.列宁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已经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在我们系统地总结建国五十多年来改革和建设成功经验的时候,更加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论断高瞻远瞩,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意义,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阶段作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提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模式;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阶段作了创造性探索。列宁的上述思想,成为我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准确把握本论断,对于完整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迂回过渡的思想,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落后国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运用,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关于罗斯福“新政”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的几种评价中,以刘绪贻“新政”“提供了列宁没有预见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观点最富启发性:关于“新政”的寿命,则以胡国成的“延续至今的不是新政,而是以新政为开端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观点最有说服力。至于新政的指导思想,或以为是凯恩斯学说,或认为仅是受其影响,有的则认为是“采用了当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有的干脆认为新政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依据,只是“反映现了现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这一总的趋向”的一种“应急措施”,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还有待于学术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韶兴  陈海燕 《社会科学》2006,4(8):103-115
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现实特殊性。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讲,主要问题是“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直接的现实原因、深层次的思想认识根源以及领导体制等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和发展对中国社会制度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作进一步思考,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具体规律。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联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多次论述过和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论述的强大生命力。可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肆意歪曲篡改列宁关于知识、知识分子的论述,推行一条极“左”的知识分子政策。这些“左”的思想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四化建设的发展。当前,结合十二大制定的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生产力观点、文化观点、人民群众观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历史“跨越”,包括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两个方面。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较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后者是指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非科学地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理论“跨越”与实践“跨越”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正确地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导致现实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屡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