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都市题材小说,一方面着眼于弗洛伊德主义性爱与文明相悖的基本命题,揭示性爱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所导致的精神病态、变态或精神分裂;一方面着眼于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忧郁以及在强大生活压力下的生存困境,无意中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走在了同一轨道上、并表现了与其相应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的文学创作是从诗开始的,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也是从诗开始的。施蛰存的文学翻译主张兼收并蓄,但他更热衷于现代主义诗歌的译介,他所翻译的外国现代主义诗歌作品一直影响到新时期的朦胧诗。  相似文献   

4.
与新感觉派的其他作家不同,施蛰存并不重视现代都市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外部物质空间的描绘,他更多地深入到现代都市各种人群特别是每个阶层的小人物的内心中去进行精神空间的发掘.在《雾》、《梅雨之夕》、《薄暮的舞女》三篇小说中,施蛰存巧妙地利用火车、名片、电话等各种现代道具,一方面表现现代物质文明如何微妙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一方面表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内涵在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何种变化,并对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进行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5.
潜意识:收敛与逸出--鲁迅、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施蛰存都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且都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将其体现在作品中.但由于他们思想性格和艺术追求的差异,使他们的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施蛰存在表现潜意识时直率而显露,鲁迅则含蓄而隐蔽;施蛰存的小说大多是对自己潜意识的表现,鲁迅则不仅常常解剖自己,也常常解剖别人;施蛰存体现出都会青年的感伤情怀,鲁迅则体现出思想启蒙者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刘艳 《东岳论丛》2000,21(4):119-122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主义被“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引进,被一些作家吸收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郁达夫将心理分析作为反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一种姿态和利器,以实现社会启蒙的指归;施蛰存则把它作为小说创作在对象本体意义上的选择,并作为创作实践的形式和技巧而予以不懈追求;张爱玲则是在不同文化的综合努力中,将其作为探究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复杂心理现实的一种与对象最为契合的方式或依据,力图表达生命存在等更为深在的东西,从而实现人的心理的荒谬性、复杂性与人性真实性的相对完满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8.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作者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使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体现出现代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独异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5,25(6):108-112
施蛰存使现代精神分析小说臻于成熟,并把这种理论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到极致.他偏重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对人的双重人格--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与展现;他继承了破除传统礼教的五四批判精神而"崇欲抑理",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非理性来颠覆和解构纲常礼教等既成的道德传统,用审丑的眼光深挖并表现人的潜意识中的复杂情感,把以往小说注重描写行为层面的人进而深入到注重描写心理层面的人.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施蛰存的人文意识与文化心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 ,他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理想的形成 ,与他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最初奠定施蛰存文化心理结构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一是他父亲“士”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是他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教育和熏陶 ,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风情和文化韵味的感染和陶冶 ,它们各在不同的层面上加深了中国文化意蕴对施蛰存文化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人传统 ,二是士的精神。文人传统所代表的是一种诗词文赋的人文风情 ,它养成了传统士子浪漫潇洒的心性 ;而士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品格的体现 ,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道义及文化创造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其女性形象塑造的轨迹的变迁.对施蛰存小说女性意识的阶段性特征做一番探析.可以看到施蛰存小说的女性意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特征变化:对初恋情人梦幻式依念,对妖妇、魔女的漠视,对受压抑苦闷的女性寄予同情,显现了作家随着文明思想的深入由维护男权到倡导人性,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始于1929年9月15日在《新文艺》创刊号上发表的《鸠摩罗什》,之后相继发表了《将军底头》(刊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10号)、《阿褴公主》(刊于《文艺月刊》2卷10期,初名为《孔雀胆》,后改名为《阿褴公主》)和《石秀》(刊于《小说月报》22卷2号)。1932年1月,这4篇结集为《将军底头》。施蛰存运用旧材料而为新作品,着力剖析这些人在种种冲突中的抉择困惑和悲剧命运,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心理冲突画面。  相似文献   

14.
进入1957年,新中国的文学力量和文学版图都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施蛰存在“双百方针”的大背景下,积极为上海《文汇报》撰文,发表个人对文化和政治的观点。反右运动开始后,《文汇报》集中批判施蛰存,发表的系列批判文章,实际在不断解构施蛰存从现代文学史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这一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理解当代文学发生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满建 《兰州学刊》2014,(3):200-202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以现代心理科学为基础,对性欲心理、性变态心理、怪诞心理、女性心理等复杂多元的心理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从而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展示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精神空间。施蜇存的探索,对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确立,对人们认知自身的精神世界,对心理小说创作本身,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文章认为新现实主义有其现实品格,勇于真 实地反映社会改革与人民生活的历史全景,真实地反映改革中国企和农村所遇到的前所未有困难,贴近生活, 贴近人民大众,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朱虹 《学术探索》2012,(4):138-142
曾经存在于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叶的巴洛克小说,却被长期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小说作为欧洲文学史中一个取得了极高成就的重要的文类,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巴洛克小说以其独具一格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前承中世纪传奇,后启现代主义小说,是欧洲小说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它进行发掘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欧洲小说的发展踪迹。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他更多地依恋于传统,其创作表现出传统美的特色.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于新感觉派所表现出的游离性,还有他不承认自己是新感觉派作家等等,都表现出他与日本新感觉派"异端"分子川端康成的类同,且其创作明显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陆晓芳 《东岳论丛》2012,(2):111-114
20世纪30年代,中国杂志市场病态繁荣,激烈竞争中,施蛰存主编的大型纯文学杂志《现代》脱颖而出,一度辉煌。这归功于施蛰存成功的编辑策略:一、编辑方针兼容并蓄,坚持中间路线,刊发不同政治倾向、艺术方法与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重视外国文学的译介;二、编辑意识积极灵活,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反馈,及时多样地调整刊物的出版形式以开拓销路;三、编辑倾向趋时求新,将现代派和左翼文学并置以迎合读者阅读期待等。本文试以日本文学的影响和译介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0.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其女性形象塑造的轨迹的变迁,对施蛰存小说女性意识的阶段性特征做一番探析。可以看到施蛰存小说的女性意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特征变化:对初恋情人梦幻式依念,对妖妇、魔女的漠视,对受压抑苦闷的女性寄予同情.显现了作家随着文明思想的深入由维护男权到倡导人性,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