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赔偿范围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赔偿法有关赔偿范围所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可以看做是民主法治进程的标尺。本文从国家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讨论,从法律上提出了国家赔偿范围扩大的重要性,全面论证了国家赔偿范围扩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又从中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国家赔偿范围扩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的国家赔偿法将于2010年12月1日施行。这次对国家赔偿法的修订将促进国家赔偿法迈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在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中,有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仍没有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之内。本文就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管理欠缺发生致害赔偿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公有公共设施应纳入国家赔偿法的必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赔偿的范围越来越大,这个趋势的直接理论基础就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我国自1995年颁布《国家赔偿法》的10年中,对归责原则的褒贬不一.通过对归责原则的三种体系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的重新构建方案--以违法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为辅助的三元体系的多层次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赔偿标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间接损失范围太宽、精神损害不赔、侵犯人身自由权的国家赔偿计算标准过低。这些问题 ,与指导制定这一标准的抚慰性赔偿原则有关。最后作者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早考虑以全部赔偿原则为指导 ,确立新的国家赔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湘鄂赣苏区肃反扩大化,从根本上看是由“左”倾错误造成的,贯彻“国际路线”的需要,加上“左”倾中央的错误领导,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组织因素;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党内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是造成扩大化的思想因素;法规制度缺失,在办案中大肆采用“逼、供、信”手段,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体制因素;战争环境险恶、苏区白色恐怖严重,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制度否定了主权绝对的观念,确立了国家对公民和法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是实现彻底保障人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由刘静仑先生撰写的《比较国家赔偿法》(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外各国的国家赔偿制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国家赔偿制度的一部力作。一是选题意义重大。国家赔偿制度被称为“法治的最后手段”,是各国法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要完善对政府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及相关的国家赔偿制度。现行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7.
行政追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定权力。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追偿制度的涵义和性质的理论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国家赔偿应该采用何种归责原则,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现状、缺陷和不足;外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种类、缺陷和发展,认为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应该从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出发,构建受害人无过错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法立法说明的法律文本所表明的观点是:公共设施致害应适用民事赔偿规则,其赔偿责任主体为负责管理公共设施的企事业单位。但无论从公私法区分的法理上分析,还是民法通则126条的适用范围及权益救济上的局限性而言,进而从我们对世界潮流的关注上讲,应将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即公共设施致害应适用国家赔偿规则。当然,对于有特别法规定的公用企业造成的损害应依特别法解决,国家不负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律责任与国家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政  齐心 《理论界》2006,(7):146-147
本文以行政法律责任与国家赔偿之间的关系为立足点,论述国家赔偿在行政法律责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主张国家赔偿法应改变目前仅仅依据“违法归责原则”进行国家赔偿的现状,而实施“结果归责原则”,切实体现“有损害就有赔偿”的法律精神。强调国家赔偿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造成损害的行政主体予以约束和惩戒,更在于以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陈妍 《南方论刊》2004,(2):18-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收入普遍提高,我国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的迹象.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直接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缩小收入差距,要扩大再就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蕴涵着民主、法治、责任、有限的深刻内涵.我国法制建设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我国国家赔偿法在理念与具体制度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与服务型政府不协调之处,因此国家赔偿法应在立法观念、赔偿程序、赔偿范围等方面予以修改,进一步强化与服务型政府的衔接,以推动善法之治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国家应为其公务员的过错行为负责”是1873年法国审理“布朗哥”一案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由此揭开了国家赔偿责任的序幕。此后,一些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国家赔偿法,另一些国家在宪法或其他部门法(如民法等)中对国家赔偿责任作出一般性规定,以调整因国家机关侵权行为而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的关系。 我国尚未制定国家赔偿法,但有关国家赔偿的规范早已存在。1954年、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又从民事责任的角度确认了国家赔偿责任,其121条规定:“国  相似文献   

14.
彭水兰  陈一健 《理论界》2006,(2):155-156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赔偿主体、赔偿范围、归责原则、赔偿标准、赔偿程序等,本文探讨了国家赔偿程序中的司法赔偿决定程序的缺陷,即立法设计没有正当的合理依据、决定程序法律性质不明、实行书面审理缺乏公信力、赔偿委员会的决定法定终局设定缺乏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经历了从民事赔偿责任向行政赔偿责任的性质转变。就赔偿法律制度构成要件、诉讼程序、行政程序、赔偿标准及追偿权方面来看,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和履行职务行为的广泛性及赔偿范围的无限定性的优点,但赔偿标准较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受损人充分获得补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国家赔偿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民主政治通过法律形式得以丰富的重大进步,也是人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的鲜明体现.国家赔偿法同我国的宪法、民法、民诉法、刑法、刑诉法、行政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警察法、监狱法、行政处罚法、海关法、税法、土地法、保险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关国家赔偿的原则和规范相配套,形成了一个新的法律制度(子系统),这一制度的形成以国家赔偿为机制,使公民的权利救济有了更充分的法律保障,将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信念;同时,对于更公正地调整个人与国家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权,促进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秉公执法,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序良俗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国家赔偿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学术界》2007,(5):248-256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进入"被害人时代"时,我国的被害人国家赔偿立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被害人国家赔偿法立法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应该说,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和"守夜人",理应肩负起保障人民权利不受侵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责任与义务.被害人国家赔偿立法正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法治,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权保障,维护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公法性质的国家赔偿的局限性出发,以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国家职能的变迁为依据,展望国家赔偿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国家赔偿应向私法化的方向发展,阐述了国家赔偿私法化应有的内容及特征,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  相似文献   

19.
一、违法归责原则范围的界定我国国家赔偿采用的主要是违法归责原则,在行政赔偿中同样如此。违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法律并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客观行为违法为归责的标准,而不问有无过错。但国家赔偿法对违法中的“法”的内涵从来没有界定,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也对此没有相应的解释,在学界也是众说不一,而这些均不具法律上的认定力,完全凭执法者主观的判断力从字面上理解违法原则,主观随意性太大,导致在处理国家赔偿案件时缺乏一个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标准,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公民的合…  相似文献   

20.
对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构建我国科学完整的国家赔偿法律乃至整个行政法律制度。从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的必要性出发 ,分析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及实践 ,努力探讨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及行政不作为赔偿的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