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红楼梦》存在着广泛、内在而又深刻的渊源关系 ,它的生成除了直接受益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意识外 ,《红楼梦》这个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也不可忽视。本文认为 :《红楼梦》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在个性解放、悲剧精神、女性形象塑造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原型和示范的作用 ,这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并取得惊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作者也指出 :2 0世纪中国文学对《红楼梦》是有超越的 ,而它所受到的后者的不良影响亦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2.
近读徐行言、程金城二先生所著《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 ,深感她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佳作。该著作不仅对表现主义为何物 ,在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产生 ,怎样勃兴 ,又为何衰落 ,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面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有过何种影响 ,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 ,而且以表现主义艺术方法作为参照系 ,对一批我们过去曾用传统视角和方法读解的经典作品 ,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使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势的历史定论来一番重新思考。考察表现主义对二…  相似文献   

3.
读《20世纪最后一搏──中国开放备忘录》董建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而自1992年以来,对外开放有声有色地跑到前头,用句流行的话说:开放拽着改革跑。周焕涛的新著《20世纪最后一搏——中国开放备忘录》(经济日报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因其始源意义上的同体共生性,文学与宗教的深层联系不言自明。尽管此后二者分途发展,但相互之间的借重与影响仍清晰可见。宗教借重干文学之审美特性,使其宣教活动具象、感性和通俗,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文学受宗教形上内涵之融渗,则具有了追问灵魂的深邃和究极本来的境界,因而提升了品味和力度。“五四”以降,现代世界各大宗教及带有地域性的民间信仰对中国作家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百年,中国文学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化,发生了深刻复杂而巨大的变化。各种文体的、语言的、题材的、手法的、美学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是如此显著,而对“人”的不断发现,“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是百年中国文学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这是对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核心内涵。由这一枚。动观念的变化演进为文学观念的变化,激发了各种创作方法的相继登场,推进着对世纪中国文学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路径。而这种变化又是同外来文化所给予的强烈刺激分不开的。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展示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和古代相对而言的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包括社会结构、精神意识和审美感觉的现代性.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种是欧美式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式的现代性.20世纪的中国社会包含这两种现代性,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也具有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它体现在"五四文学"、"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差异之中.但是,这种差异只是文学现代性之中的差异,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具有现代性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未来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隋映辉先生的新作《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中国发展论的世纪研究与思考》,从战略高度研究与分析了中国在下个世纪的发展趋势,为我们认识21世纪的中国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21世纪发展的框架体系,作者用相当的篇幅,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大市场战略资源的开发;科技产业化的构筑以及区域集团的形成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趋向,作者提出,从长期来看,支持中国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的要素将发生结构性变化。科技创新、产业调整、劳动者素质、体制变革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思潮中,浪漫主义曾经展示过它激动人心、引人神往的魅力。从“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的狂飙到80年代“思想解放”的大潮,浪漫主义的精灵在中国呼风唤雨,为改变中国思想者、文化人的精神状态,为塑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品格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告别20世纪的时刻,研究20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化品格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世纪之交这个务实之风流行、浪漫主义精神风光不再的年代里,对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9.
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出版 ,使中国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有了自己的学术史。这是一部拓荒之作 ,填补空白之作 ,它为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竖起了第一块丰碑 ,同时又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镜。  这个课题的研究 ,是前无古人的 ,完全是一项开拓生荒的任务。它“既没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 ,也没有成熟的意见或固定的思想导引前行”〔1〕。 2 0世纪曾出现过两部重要的研究学术史的著作 ,一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一是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但在他们的学术史著作中并没有文艺学…  相似文献   

10.
苦难叙事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难具有深刻的精神向度和人生质感,表现了生命的本质,产生出艺术美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文学对苦难的叙事能产生审美力度和精神力量。20世纪中国文学的苦难叙事曾经走入单一化,但世纪末开始回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性”,这是个非常难做的题目。SO年代初讨论现代派问题时,有人说现代派就是现代化,就有“现代性”(我认为“现性”、“当代性”两词并无区别)。又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最先进,以它为指导的文学最具“现代性”。这样的讨论,只好木了了之。无论是拿外部什么时髦的东西,或者自己主观上制订出若干条条,做“当代性”的标准,用以衡量、评论、说明中国新文学,都是非常困难的。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事实出发,在尽可能真实详尽的事实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个工作做得好,自然反过来对现实会有指导的…  相似文献   

12.
对新旧世纪的送往迎来,日历上虽只有短短一瞬,情感上则可能持续多年。与我们的区别是,在西方人心目中,对于逝去的19、18、17诸世纪和再往上的中世纪等时间单元,都有着清晰的定位(相当于我们对朝代的体认)。他们相对更容易将20世纪纳入完整的时间流程之中将这个百年视为既定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即使西方式人文观念在20世纪曾发生突变性转捩,文化传统的变迁也是变异大于继承,但作为一种悠久灿烂的文明,他们不会也不必有中道崩裂之感。反观20世纪之进入中国,则如同一块时间上的飞来石,当我们进入它的怀抱时,为了象征…  相似文献   

13.
一如同记忆不同于感觉一样,古典文学不同于当代文学。古典文学研究需要一个广泛的背景知识才能与那过去时的对象达成体认的“共同性”,因而古典文学研究界对“方法论热”表现出几他矜持还是可以谅解的。然而其他领域掀起“文化热”后,我们这个承包了破译传统语码的专业,不但没有较龙出水似地大显身手,还沉闷地以不变应万变就有着难以解脱的该职责任了。我们研究的传统文化是最大的信息载体:作为中国人的真实感性本能的世界观的表现的文学,它不仅运载着正统规范及这规范对各色人等的浸淫,而且揭示着那些隐俗的集体无意识……。前些时…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5.
茅盾先生在他的文学回忆录《多事而活跃的岁月》中说过:“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既不同于世界各国文学史,也不同于中国历代文学史的特点,这就是杂文的重大作用。”遗憾的是,杂文研究一直处于现、当代文学整体研究格局的边缘位置。而姚春树教授和袁勇闯博士偏偏逆时而动,甘于寂寞,十数年如一日地用心血浇灌杂文的园圃。《对世纪中国杂文史滩为回眸对世纪沧桑历程的第一部分体文学史,用余万字中凝聚着两位作者的深厚功底、卓越史识、自觉的理论追求和求真的理论勇气。作者在20世纪中国杂文史研究中力求贯通近、现。当代,又涵盖大陆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谢勇 《河北学刊》2006,26(3):239-240
刘士林是近年来中国美学界令人瞩目的青年学者,著述颇丰。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美学学者要想真正取得成绩,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积极地吸收外来的精神营养;二是系统地对本学科发展历史进行康德意义上的批判;三是坚持思想成果的原创。刘士林的《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判导论》、《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苦难美学》等著作均体现了这三者的并举。但是,当他的近著《20世纪中国学人诗研究》出版问世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惊异。因为在我原来的印象中, 学人诗并不属于美学家们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伍世昭 《学术研究》2006,42(5):135-139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总体考察,为学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刘庆元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40-143
过往的翻译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研究成为一部断代史。20世纪20年代初期,多个文学团体的相继成立及各种文艺刊物的加盟,拓展了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东欧、北欧的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名著介绍,形成了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以政治意识和人本主义思想为取向的20世纪20年代的翻译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苗四妞 《人文杂志》2001,(4):109-114
民粹主义思想在20世纪中国虽然并未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一种显在话语,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影响现当代中国作家,促使他们在伦理、情感和意识形态三维向度上相继实现民粹化的转变.作为创作主体精神承担者的文学,同样疏离知识精英和都市,镜像式地呈现出了一种民粹化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