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劳动力所有权是对人身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人身的占有者。劳动力所有权的实现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劳动者是自身劳动力的所有者 ,以劳动要素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在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劳动力商品问题又形成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买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社会化,一方面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需要交换。另一方面,决定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和组合。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一般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殊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物质利益关系,则是物质产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买卖形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娜 《理论界》2014,(12):52-56
劳动力价值增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劳动者需求增加的现实要求,也是劳动力价值自身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当代中国探索劳动力价值的增值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社会保障的水平,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增值。同时,从政府层面、法律层面以及组织层面为劳动力价值的增值方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是他们争取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劳动力所有权是近现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是争取和维护其利益、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法权保证。明确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得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得以深入的根本。一、劳动者是经济主体,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所有非劳动者统治阶级,都把劳动、劳动力、劳动者视为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而他们对劳动者的统治和利益才是经济的主体与目的。统治者的利益,不仅要占有不是他们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产品,还在于对整个经济过程和劳动者意识、行为的控制。这一点,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作用,需要激发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结合,能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发挥一定作用,但会形成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过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劳动者共同富裕。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有效结合,既能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也能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能使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有利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文群 《江西社会科学》2003,19(10):109-111
实践表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国劳动力低效率的原因还在于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低效率。克服制度低效率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劳动制度和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创新。包括企业劳动制度创新、国家劳动制度创新和劳动力收益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具有产权关系的。劳动者一旦进入市场,劳动力产权就必须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来。在劳动力交换的过程中,劳动力的产权归劳动者所有,劳动力的使用权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但劳动力所有者凭借产权要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当前,我们确定劳动力产权关系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等劳交换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优化配置,必然表现为市场形式。我认为这种市场的本质是等劳交换,宜称为等劳交换市场。这里谈几点看法。等劳交换市场存在的必然性我在1986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略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形式》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力买卖不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需要市场形式,相反,我  相似文献   

9.
剩余劳动是否是存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范畴?究竟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是否还存在剩余劳动范畴?我们对此持否定意见。这里,特对“剩余劳动范畴永存论”提出如下商榷,不妥之处,愿闻明教。一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在对生产因素的所有权关系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实行了劳动者公有制,在劳动力所有权方面,劳动力不再成为被买卖的商品,直接为劳动者自己占有。所以联合起来的劳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劳动力商品化(即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按照价值规律来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意味着供求关系引入劳动者的工资决定,这必将导致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否定,而丢掉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相似文献   

11.
李义平 《学术研究》2004,23(10):38-42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的过程是一部壮观的经济发展史 ,马克思以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英国为例阐述了这一过程。自主劳动既是市场经济的历史前提 ,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解开中国历史上商业没能渗透到工业 ,以至于整个产业体系的历史之谜的钥匙是“自主劳动”。劳动者并非只有丧失生产资料才可以自主劳动 ,只要有比较利益存在 ,有多维选择的空间 ,有合理的制度安排 ,劳动者就可以成为自主劳动者。全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需让劳动力充分流动起来 ,使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和自主劳动者 ,尤其要加强对劳动力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前我国实现劳动力商品化,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解决好我国劳动力商品再生产成本中劳动者本人所承担的份额过低以及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中所包含的不合理成份过高问题,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市场,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将企业视作产权明晰的主体之间的结盟,那么,解决劳资利益冲突就是企业内部各产权主体之间的核心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因而劳动力产权应该与资本产权共同参与剩余分割。劳动力产权的实现既是劳动者的天然权利,也是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原则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道路,又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由于效率的提高而导致富余人员的增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调整过程中新的行业和部门会不断产生,劳动力缺口还有扩张之势。要认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调整中的劳动力缺口,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与再就业现念,为劳动者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牵线搭桥,遵循经济规律,投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直接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一、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目前取得的进展   目前,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已初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在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基本确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较比过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供方主体由企业代替了国家,求方主体由劳动者代替了国家。通过市场寻找劳动者和工作岗位已经成为企业和劳动者的自觉行为。二是工资作用逐步发挥,工资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价值信号,是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标准。随着企业分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劳动者工作报酬越来越直接地表现为通过与企业的协商方式来进行,企业依…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理论内涵的再认识 ,揭示出其理论内涵中两个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 ,即劳动者对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汪潜 《江汉论坛》2006,2(11):5-8
劳动力产权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途径,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依据。劳动力产权不但是消灭剥削的基本途径,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更是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与先富这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相比,劳动力产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市场经济的共性,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商品化已成为客观的现实。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其在当代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更为劳动者分享社会财富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有利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陈子玉 《阴山学刊》2001,14(2):79-82
我国乡村劳动力资源具有数量大、质量低,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等特点。开发利用乡村劳动力应主要依靠农业内部消化,发展乡镇企业和经济作物,开辟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引导乡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等多种途径。同时,还应提高乡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促进乡村劳动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