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认为 ,欧洲文化的危机是与人们对古典理性的偏离不可分的 ,这种偏离的直接后果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所以 ,所谓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危机 ,而要拯救这种危机 ,唯一的出路就在于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种“超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认为,欧洲文化的危机是与人们对古典理性的偏离不可分的,这种偏离的直接后果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所以,所谓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其实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危机,而要拯救这种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在于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种“超理性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的急剧变化动摇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标准,摧毁了理论的自信和理性的信仰。在反形而上学的潮流中,黑格尔被当作“死狗”抛弃了,实证科学精神及非理性主义日益占领哲学阵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却仍抱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坚定地执着于“通向绝对清晰的精神生活的道路”。在胡塞尔看来,实证科学精神及非理性思潮非但不可能恢复和拯救西方深厚的人文(理性)传统,却更加深了伴随着世界大战和物欲而来的人类精神危机,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4.
本文意图从认识论、反科学思潮及与此二者相结合的人道主义思潮上,阐明从胡塞尔(德1859~1988)的现象学的人道主义到海德格尔(德1899—1976)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演变。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更新。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演变为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认识论,其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海德格尔把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彻底反理性主义化,发展成为一种更加彻底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的本质论的认识论演变为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李朝东 《社会科学》2006,(4):138-142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理想是指导和规范纯粹科学的探究,但哲学的历史发展却无力完成严格科学的要求,理性知性化彻底动摇了它们赖以奠基的整个真理的意义或存在的意义,使欧洲科学陷入了危机。胡塞尔致力于把先验现象学建立成一门对其他具体科学具有“奠基”作用的本质科学或观念科学,即用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统一”为经验的、事实的科学提供最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欧洲近代哲学的主旨是本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本我”在这里是一个从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理性”在这里则意味着在理论与实践之奠基关系意义上的理性奠基观。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哲学中 ,这两个取向首先通过胡塞尔的现象学而得以彻底化和严格化。它们使人得以看到欧洲近代哲学的问题所在。在此之后 ,本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经历了多方面的修改。这些修改在某些角度上看是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运动的批判而完成的。所谓二十世纪是一个“过渡的时代” ,是指从本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向另一个完全不同方向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在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发展为存在现象学的同时,海德格尔批评胡塞尔没有能够进一步去追问“存在”,而是始终停留在“存在者”的层面上。这也成为现象学研究中的一件公案。本文试图追溯和解释,为什么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虽然已经接触到了“本真的存在”,却没有进一步去发掘它。分析的结果表明,胡塞尔始终坚持,在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之间存在着奠基关系,或者说,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存在着奠基关系。这个立场阻碍了他在存在问题上做出突破性的变革。此外,胡塞尔在逻辑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向分析系统也使他无法顺利地突入到非客体化的意识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8.
1935年5月7日至10日,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应维也纳文化协会之邀,作了题为《哲学与欧洲人的危机》的学术演讲,表达了他作为一代哲人对当时风雨飘摇的欧洲的总的看法。这次演讲又被称为“维也纳演讲”。人们常常把胡塞尔看成是一个具有浓厚经院气息的哲学家,然而实际上在他内心深处却涌动着对现实世界最为深切的关注,“维也纳演讲”只是一个证明。本文不能仅仅被看成是对此演讲主题的诠释,更重要的,也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对胡塞尔整个现象学主题的诠释。一、对精神科学艰难处境的哲学反思胡塞尔所处的时代,整个欧洲危机四…  相似文献   

9.
追求绝对价值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动机。追求绝对价值观念的理念通过“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这一哲学观及欧洲的危机来表达;通过批判自然主义、心理主义、历史主义等价值相对主义来确立;通过先验现象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11.
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主体性和自我中心主义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已不再是指示性的理论路标。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都在探讨一种“缩小的、非占有性”的人的概念,这种走向就是多尔迈在《主体性黄昏》一书中使用的副标题“走向后个体主义的理论”。胡塞尔在晚年出版的《笛卡尔式的反思》(1931年)和《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年)中,一直致力于用主体间性改造。发展主体性学说。他认为,笛卡尔的“我思”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但这种主体是“原子式的”、“单子”、“自我”,始终无法突破“自我”框架而将此自我与彼自我相…  相似文献   

12.
梅洛-庞蒂在历史问题中见证了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二者在人类关系的地基上相互关联,共同以理性危机为反思对象。他借鉴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分析中引出的历史问题,却发现胡塞尔的先验历史观包含着矛盾。他肯定卢卡奇在意识形态理论中提出的历史维度,认为历史进程为历史理论摆脱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义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使他深陷相对主义的质疑,为了摆脱争议,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还原中转向肉身。肉身在历史性概念的深度关联中被阐明,它作为人类关系的起源揭示了历史性的生成。因此,历史生成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还原的结果,它使梅洛-庞蒂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转向肉身本体论,并为历史哲学的更新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彤 《北方论丛》2011,(5):136-139
胡塞尔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学说。这一学说批判了欧洲近代以来科学的片面化发展,揭示出科学奠基于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科学是在人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历史性地发展起来的方法的产物,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以遗忘了生活世界为代价,从而导致欧洲科学的危机。然而,胡塞尔更加看重的是生活世界的不变的先验结构,这就使得生活世界学说服从于先验现象学,因此,与其说胡塞尔批判近代科学,不如说他在维护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从而坚持其从一而终的先验立场。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蔡剑锋 《兰州学刊》2006,1(7):19-23
萨特吸纳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因素来构建他的所谓现象学-存在主义,并力图以此来克服形而上学二元分立的基本困境。但是,由于萨特仅仅着眼于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形而上学的抽象以及这种抽象所造成的外在的对立,却没有对形而上学抽象本身进行批判,因此萨特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只是通过经验的直观达到了个别存在者的无关的联合,其存在论仍然局限于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之内。在这个意义上,萨特对胡塞尔现象学乃至黑格尔辩证法因素的吸纳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外在的拼接。  相似文献   

16.
在独立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运动情况下,维特根斯坦曾经在1929年初重返剑桥大学之际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那么,他对于“现象学”的界定是什么? 他的这种想法是在什么时候并如何形成的? 这种思想在其哲学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的“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 ——自从斯皮格尔伯格在1968 年发现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以来,国际学术界已经提供了不少诠释维氏这一思想的方案。本文将对这些海外学者业已取得的成果作一番梳理,以彰显研究维氏“现象学”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这一研究自身的客观难度,并为中国哲学界介入该话题的讨论提供基本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论证。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新实用主义者乃至海德格尔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义标准,并用以界定意义与无意义的界限。各派哲学在区分意义与无意义和批判形而上学无意义的不同观点中,显示出现代哲学的一个共同趋向,这就是主体性原则和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维特根斯坦绝非偶然地说过“唯我论是正确的”。在胡塞尔看来,这种对意义的限定就是对理性的限定,这是一种狭隘的实践态度或自然态度的理性原则,是一种片面的理性主义或反理性主义,它也正是欧洲哲学,科学乃至整个欧洲文明危机的真正根源。因此,弄清意义与无意义这对关键性的范畴不仅是理解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关系的枢纽,而且是对隐蔽的人类理性信念的揭示,从而也是对当代人类文化的一种总体批判。  相似文献   

18.
《具体辩证法》是前东欧捷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一学术文本极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学批判。科西克面对历史现实本身,以一种真正面对历史具体的批判的辩证法,直接在经济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甚至是构架化的理性文化现象的背后,指认出所谓真正的实在本质。这也可以称之为批判社会现象的具体现象学。科西克反对那种自认为能绕过现象“直达”本质的胡塞尔式的僭妄,而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来直面现象。他认为,“忽略了现象形态也就关闭了认识实在之门”①。在此.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颇为出色。  相似文献   

19.
面向事物本身正如萨弗兰斯基所指出的 :“同胡塞尔密切合作的第一年 ,海德格尔已经开始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从意识的内在联系之中提取出来 ,放置到世界中去。” 也就是说 ,海德格尔扭转了现象学发展的方向 ,从而把现象学的研究领出了死胡同。在海德格尔看来 ,“现象”一词的含义就是让事物按其本身的方式显现出来 ,而现象学也就是按照事物自身显现的方式去看待并描述事物 ,而这也就是现象学家所说的“面向事物本身”。海德格尔写道 :“‘现象学’这个名称表达出一个原理 ,这个原理能够被表述为 :‘面向事物本身 !’———它反对一切无根…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现象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成龙胡塞尔现象学对欧洲哲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英美分析哲学都产生了强烈影响。它为当今西方人文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试图通过对现象学与现代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几大哲学流派之间逻辑关系来说明这一问题。一从“现象”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