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革命”,改变了西方哲学的现有版图。用哲学拓扑学的方法去重新勘定西方哲学地图,会使我们看到西方哲学变化的内在特质,即哲学是一种对思想形式的超验研究。新版西方哲学地图具有三个特征:以问题为中心,超越了国家和流派的分野;以对话为前提,寻求相互交流和理解;以综合为基点,强调多元化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2.
叶启绩 《文史哲》2001,3(2):22-26
2 0世纪的哲学发展 ,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就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变革 ;就中国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哲学的断裂”到“哲学无用”的变迁 ;就世界范围哲学发展的情况来看 ,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展望 2 1世纪 ,哲学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将从交锋到交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哲学——为人类精神寻找“家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没有“家”的哲学,是失去了家园感的某些西方哲人在世纪之交时的一次精神漂泊和探险,其思维特征是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它固执于“多元”、“相对”、“不确定”,力图解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家两千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逻各斯”、“理性”、“人道”、“主体”等概念,要求摧毁哲学的“中心”和“基础”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道德和文化价值,并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对于这样一种哲学,大凡学习过西方哲学史的人,都不得不向它提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为何要摧毁“家”?——这一问题涉及后现代主义的出发点,即它们不要传统哲学为人  相似文献   

4.
章建文 《江淮论坛》2009,(3):165-170
“洁”不仅是一个文论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和史学范畴。作为晚出的文论范畴,自然吸收了哲学和史学的文化内涵。那么从语义学、哲学和史学等方面对“洁”作一番文化考察,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洁”这一文论范畴的内涵,必然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洁”这一文论范畴。  相似文献   

5.
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中期至 2 0世纪初期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 ,发生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 :(1)马克思在西方哲学的土壤上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更 ;(2 )一批反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哲学家最早推动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既然以 2 0世纪的哲学为主体的现代哲学是从 19世纪中期以来的哲学发展而来的 ,那么 ,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以及现代哲学先驱们发动的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真实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只把费尔巴哈哲学看成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这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狭隘性理解。费尔巴哈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早期形式。费尔巴哈哲学对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贡献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根本上克服了雄霸西方 2 0 0 0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 ,开创了历史赋予的“转向”的工作 ,用“感性哲学”替代 2 0 0 0多年逻各斯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 ,用“思维的直观”替代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 ,确定人是哲学的核心和全部秘密 ;另一方面是用“新哲学”寻找早已失去的但曾是本己的家园。历史发展充分证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理性直观”等概念是一些极具张力的范畴 ,费尔巴哈的整个新哲学和崭新思维方式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造了“宽阔”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是中国哲学本身的一部分,这种研究不仅表现为学理上的探究,还表现为对西方哲学的运用,以及中国哲学对其自身历史与原理的解释。按照中西文化交通史的内在节奏,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乃至整个西学中国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明清之际(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晚清(19世纪下半叶)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上世纪70年代末迄今。这三个历史阶段之间的中国学术思想和西方哲学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一阶段,中西方哲学之间的"交互格义"以互为镜像为结果;第二阶段则是在理解与解释的前提下系统绍介、研究西方哲学,以西方哲学为准绳重新区分、整理、解释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建构学院化的现代中国哲学系统;第三阶段则是走出反向格义阶段,通过对传统中国哲学的重新诠释,构建当代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8.
“自得”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范畴,北宋时才开始被引入诗学领域。这时文论家们主要是以“自得”在传统哲学中的含义为基础,来建构其在诗学中的内涵。但自北宋末年起,这种建构方式发生了转向,文论家们转而从禅宗的悟论“自得”观,汲取营养来阐述“自得”在诗学中的含义,并分别赋予了“自得”三个新的诗学内涵,从而稳步确立了“自得”在诗学中的范畴地位,使“自得”平稳地实现了向诗学范畴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实践”变成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哲学概念,康德承接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并赋予了“实践”以更多的内涵。本文对这两位哲学大家的“实践”概念所具有的内涵作了分别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有道是 :“2 0世纪西方没有哲学。”此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河清无大鱼”。在 2 0世纪西方哲学舞台上再也见不到从前那种包罗万象的伟大哲学体系 ;二是“玛赛克式的多元化”。哲学流派林林总总 ,但没有一个流派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整个西方哲学的代表。各派哲学划地为牢 ,彼此对立 ,甚至同一个流派的哲学家之间也迥异其趣。由于缺乏完整而连贯的哲学图景 ,我们很难把 2 0世纪西方哲学作为一个统一的历史运动来把握。尽管如此 ,2 0世纪各派哲学之间、各哲学家之间也不乏一些世界观、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的相似之处和相通之处 ,从而透过多元…  相似文献   

11.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12.
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5,25(4):147-155
中国古代文论究竟是应该放入陈列室的古董,还是有待发掘的宝藏?如果说古代文学理论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这种意义?我们当下的文学理论的确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我们必须树立重建文学理论的雄心。重建就需要新的理论资源,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容量巨大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资源。但在真正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时,我们就必然遭遇如何处理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问题。于是,寻找中西文论之间的契合点就成为“重建”的前提性问题。20世纪以来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的某种深刻的相通性或许可以给“中西对话”提供一种有效的视域。  相似文献   

13.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文论跌宕起伏,发生了几次明显的转向。文论的转向和语言观的流变结合在一起,成为西方文论发展态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以文论的转向为背景,结合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学性”内涵的变化,着重探讨作为工具论、自足自律的符号系统和能指所指分离的“语言游戏”说三种语言观的历史流变及其承接关系,并论证了整体融合的语言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来中国学术文化领域存在着三大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这是三种各有其自身特点而又相互关联的哲学体系。这三者之间相互矛盾、冲突而又相互渗透融合是20世纪、乃至下一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涵。因此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昌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至关重要。笔者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之为中国哲学界的“大三角”。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中国文化学术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中心视界。其根据主要是:一、交往实践观成为当代哲学主导范式,是全球化趋势的内在逻辑;二、随着世界哲学主导性思维方式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三极关系结构的转换,唯有交往实践观才能科学解答主体际难题;三、交往实践观融会中国传统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哲学呈现出主体性、分析性、争鸣性和逻辑性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既反映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总趋势,也体现了西方哲学的传统特征和20世纪当代哲学在西方的特色。 主体性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张恒山 ( 1· 4)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陈先达 ( 4· 4)哲  学当代中国哲学 :从对话走向创新 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使命赵剑英 ( 1·1 0 7)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功能陈学明 ( 1·1 1 2 )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  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韩东晖 ( 1·1 1 6) 中哲、西哲、马哲互动与建立中国  新哲学彭永捷 ( 1·1 2 0 ) “道”与“逻各斯” :中西哲学  对话的可能性张廷国 ( 1·1 2 4) 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对话白 奚 ( 1·1 2 8)从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贾红莲 《江汉论坛》2003,2(9):64-69
自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发生了近代转型。传统哲学范式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向有三个:一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二是“中体西用”之说的萌芽揭开了中西方哲学此消彼长的序幕,三是新的社会进步思潮相继出现,并与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相颉颃。中国哲学史上这种哲学范式的近代转型的完成应该说是完整的。通过转型,传统哲学丧失了它的主体地位,经学、理学渐成为历史性的概念,由主题变为背景,它的存在退隐到思想界的边缘。而西方哲学的观念、问题、方法和典范逐一进入到学术话语的中心地位。通过近代在哲学范式上的启蒙、反省和清理,既带来了传统哲学的部分解构,也促成了新的哲学范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7月 1 9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了以“学习贯彻江泽民“7·1 6”讲话 ,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7·1 6”讲话高屋建瓴 ,内涵博大精深 ,这是江泽民继去年“8·7”讲话、今年“4·2 8”讲话之后 ,又一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 ,体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知道,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直到黑格尔,贯穿着一条“逻各斯主义”的传统,体现出对语言及其逻辑关系的高度重视(“逻各斯”一词的本义即是语言、话语);相形之下,中国古代哲学却一开始就采取了蔑视和放弃语言本身的态度,从未把语言当作人与世界本体之间的必经中介,更不是将语言本身及其逻辑当作本体和客观规律。这一方面使中国哲学传统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因素停留在原始朴素的水平,无法上升到辩证逻辑的高度。本文想就与此相关的几个最重要的中国哲学范畴对此作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