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琴是我国民族器乐音乐中应用最广泛的弹拔乐器,它除了可以独奏、重奏、合奏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演奏形式为伴奏.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弓拉弦鸣乐器,随着马头琴艺术的发展,扬琴以它丰富的演奏技巧和较强的表现力,无疑成为其常用的伴奏乐器.作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与实践经验对马头琴演奏中扬琴即兴伴奏的常用音型作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季仲玲 《南都学坛》2006,26(5):20-21
琴是两汉社会推崇的乐器,在汉代的演奏表现方式多元,汉画中琴的演奏主要有独奏、合奏、琴歌、乐舞、百戏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弹词三六》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对其演变过程、曲式结构、艺术特色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尽管《弹词三六》流传至今已成为扬琴独奏曲,但最能淋漓尽致表现丝竹乐曲江南风格的演奏形式仍然是合奏。因为扬琴独特的乐器性能,对于融合乐队音色、调和各乐器的个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下热议中的"京剧学"的建构而言,京剧的起源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当下的戏曲史学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齐如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大胆推测西皮与二簧均起源于陕西南部汉中一带,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陕西的皮影戏中。他提出此说的证据有二:一是经过间接的田野调查后,认为二簧产生于陕西南部兴安府东边一带;二是经过深入比较陕西皮影戏与早期京剧的表演风格和舞台特点后,认为西皮腔最早产生于皮影戏,西皮与二簧的合奏最早实现在皮影戏中。由于种种原因,齐如山此说至今没有引起戏曲史家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在扬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脑练琴的能力,促其养成用心倾听的好习惯,并通过倾听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提高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6.
身着彩色纱裙,脸上挂着淡淡微笑,琴竹在琴弦上抚过,传出山泉般叮咚之声,我的大外孙女在毕业舞台上以精彩的扬琴表演赢得了众人的掌声.看到这一幕,我和老伴激动得双手紧握,这是我们11年京漂陪读的成果,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 ,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多仁·丹增班觉从北京带回了扬琴、笙、横笛等一些内地乐器 ,并且传授演奏技法 ,组建乐队 ,配以小调演唱 ,出现了器乐合奏的艺术形式。多仁·丹增班觉对西藏传统音乐的发展 ,特别是高雅、优美的囊玛音乐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老唱片     
不懂音乐的我,偶尔发现唱片比磁带之听觉效果更佳。于是揩净角落里的音响设备,对其重新认识了一番。那张唱片是民乐合奏《彩云追月》,其中熟悉的曲子有《春江花月夜》、《步步高》、《十面埋伏》等。一向以为低质量的音响设备,这时也能分辨出扬琴、二胡、琵琶、古筝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9.
文坚 《山西老年》2013,(4):30-31
2011年圣诞节这天,在广东江门的崖西皮防医院里,300多个麻风病康复老人相聚在一起欢度节日。那天,孔豪彬坐在舞台的一角,抖抖索索地搬出他的扬琴,神情专注地打开琴盒,动作艰难地将琴搬到架子上,试音、调弦,突出的两只眼里闪着亮亮的光,仿佛是在做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良久,即飘出他用残疾双手弹奏出来的悠扬音乐,没有人在意他的残疾,也没有人在意他那张变形的脸和突出的双眼,因  相似文献   

10.
谈谈扬琴     
扬琴除了被专业人士所熟知外,在社会中熟悉扬琴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扬琴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是一个富于中国传统的乐器.扬琴的演奏方法还是其结构上都有其独特韵味,只有加大对扬琴的推广,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扬琴.  相似文献   

11.
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春琴抄》讲述的是春琴与佐助的爱情故事.佐助与春琴多重关系之间的不平等,导致了前者对后者的"美"产生极度的崇拜,从而萌发出病态的爱恋,甘愿牺牲肉体和精神以寻求至美和自我价值,而后者则被困于伦理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只能以施虐的方式寻求慰藉.最终,春琴和佐助在独特的虐恋中获得了自我价值和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宦娘>的本事至少有三个.考察它的本事,就发现<宦娘>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篇爱情小说,它应该是一篇地道的友情小说,或者说它写了爱情又写了友情.<宦娘>中采用了"琴"和"筝"这两个古老物象,一般说,琴代表友情,筝代表爱情.  相似文献   

13.
嵇康"琴德为优"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4.
琴是联系音乐与诗歌的桥梁.琴所体现的"和"之音乐美感是其深远且重要的文化意蕴.它包含着儒家所倡的"天地之和"与道家所主的"自然之和".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上,琴文化是从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悲观的感情抒发和创作新变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5.
扬琴是一种民族弹拨乐器,其演奏技法可谓纷繁复杂、多种多样,而轮音技法是众多演奏技法当中的一种常用且非常具有表现力的高难度技法.在音乐演奏中,扬琴的轮音技法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即线性美、张力美、情韵美.  相似文献   

16.
<正> 曹东扶先生,是我国有名的古筝演奏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用独创的古筝演奏技巧,演奏具有独创风格的南阳大调曲,从而形成全国有名的古筝艺术流派一一曹派。曹先生1889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县曹营一个贫寒农家。自幼年起,他即跟随父亲,身背扬琴,手拿坠胡,流浪在湖北一带,弹唱卖艺。在这奔波流浪的岁月里,他初步掌握了扬琴、坠胡的演奏技巧。十三岁时,不幸,他的父亲去世,靠独自卖瓜籽、  相似文献   

17.
扬琴独奏曲<林冲夜奔>的作者利用自己多种创新演奏方法,刻画了林冲复杂多重的性格特点、曲折离奇的生活经历.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为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宋代琴文化,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文明发展智慧的经典范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尊道贵德"的三大理念表现充分。宋人继承上古"以琴治国"思想精髓,熔道、德、政、人、琴、乐于一炉,创造了琴乐实践与思想升华浑然一体的新境界,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宋人视琴为"内圣""外王"、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完美结合的现实存在,将琴所承载的道德品格观念与追求上古"圣治"理想相结合,使汉唐淡化的"政统"属性得以回归。士人以"自适"与"体道"为旨归,形成"重意轻音"与"大音希声"的哲思认知,赋予琴文化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以琴表达家国情怀,更是颇具时代特征的观念实践与精神超越,底蕴深刻丰富。琴与文学、历史、哲学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融通,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新面貌,为"宋型文化"之代表。宋代以后,琴文化朝着艺术的专精化、理论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为治"属性消失,却创造了艺术新辉煌。宋代琴文化"同民心而出治道",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扬琴的历史,让大家对扬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扬琴的三大体系,以及它在民乐中所占有的地位。扬琴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外来乐器和姐妹乐器的技法,扬琴的技巧大致分为八大类,即:弹、轮、点、拨、颤、滑、揉、勾。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扬琴的历史,让大家对扬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扬琴的三大体系,以及它在民乐中所占有的地位。扬琴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外来乐器和姐妹乐器的技法,扬琴的技巧大致分为八大类,即:弹、轮、点、拨、颤、滑、揉、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