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3个方面分析了艾米莉·迪金森诗歌开放式结尾与文体突出的关系,指出艾米莉·迪金森诗歌开放式结尾一般都有明显的文体突出标志,文体突出加强或促成了诗歌的开放式结尾.  相似文献   

2.
本文多方位探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旨在探索诗中女主人公"我"与死神之旅的真正含义.本文通过"我"再次经历诗歌中象征人生的三个阶段后而顿悟,从而实现了质的升华而具有了神性,通往永生的追求.此外,迪金森独特的艺术手法,如大写字母、破折号等的运用,赋予诗歌独特的魅力与韵律.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 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风独特。《剧痛过后,感觉如常》(After Great pain,a Formal Feeling Comes )就是她的一首代表作。文章将从她创新型的语言断片的使用、有悖传统的句法、以及其独特的标点符号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文体分析,使读者对迪金森及其诗歌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 ,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生成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并对其中“象”的质的规定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语篇转喻是将认知语言学思想应用于文学鉴赏的崭新视角,认为文学作品是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语言现象。本文旨在语篇转喻理论视角下对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进行剖析.为中西方诗歌意象分析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符号学不仅是当前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显学,而且也是当今诗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只是在中国国内,很少有学者做这方面的尝试.但有一个例外:钱钟书先生多次在讨论中国古典诗歌时应用符号学的观念,可惜的是至今这笔宝贵财富没有人加以阐释和发展.介绍罗曼·雅克布森、罗兰·巴尔特、R.P.布拉克墨尔、迈克尔·里法台尔等人的符号学诗歌研究,并将国外的研究与钱钟书的观念作对照,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例子,说明这些原理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试图用符号学的双轴观念,分析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些问题。符号的双轴关系,是符号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论点之一,也是研究当代诗歌演变的重要方法。这种关系在诗歌中又表现为巴尔特提出的一个符号学观念,即刺点。具有刺点的诗,给人的突出感觉是“聪明”,这实际上也是网络时代诗歌必须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存在着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体验观、行为主义和范畴观。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诗歌翻译的符号特征,包括物理特性、指示性和心理性,能够以此为原则指导诗歌翻译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晚唐女诗人鱼玄机的诗是我国文学史上女性意识书写的,19世纪美国作家迪金森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真正觉醒的标志,开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但是两者分属于东方和西方,由于在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女性意识的书写表达方式也有差异,表现为中西女性意识的诗学特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纵观美国文学史上的所有作家,艾米莉·迪金森是非常独特的。她凭其不循章法、语言简朴、意的多变和风格奇特的诗歌,成为与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以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歌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而她的个人生活,亦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诗坛上,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一位堪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她的诗作被盛誉为“美国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其本人也被推为“美国诗歌的开拓者”和“现代美国诗歌中其他一切传统的先驱”。正基于此,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对语言符号的解释只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诗歌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形式进行分析,力图完整准确地揭示这一形式在诗人所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平行对照是洛特曼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诗篇建构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立场出发,指出了诗文本在语言层面的建构原理和诗歌含义生成的内在机理.该原则所包含的等价、重复、平行对比等原理不仅对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含义的探索作用巨大,而且对诗歌翻译同样能起到较好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也很强,这些特性在唐诗的翻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标志之一,典故由来已久,并始终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集中从三个层面对典故与符号学之内在关系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梳理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其次,从西方符号学的角度探寻典故的理论涵义;最后,借助符号学知识揭示典故在诗歌创作中规避弊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美学家洛特曼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强调了重复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对诗歌的意义。而重复性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征,不仅属于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因素,对诗歌意境的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典诗歌文本中,词语(言语)在语调、语义、句法、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相等(相似)或成对的相等,激活了差异,差异转为对立,进而形成张力,使诗歌文本成为无尽的信息源。平仄、押韵、对偶、重章叠句等重复性因素对意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其所造成的高度语义结构以及特殊浓度思想,是创造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李金发诗歌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其诗歌因语言和意象等形式方面的奇崛怪诞而备受争议。符号学强调文本间或系统间的沟通,因而通过解读李金发诗歌之构成语码,探索诗歌之潜在层面,可寻求其诗歌的深层意蕴。这一阐释模式对解读李金发诗歌可谓是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9.
自然、死亡与爱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一生反复吟咏的主题。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一生独身。本文在对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进行具体分析之后,揭示了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死亡与爱情的双面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色彩艺术符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文学批评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色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揭示了色彩符号负载着亿万年生物进化史的信息,积淀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内涵,色彩符号的结构形式与人的情感形式同构对应。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色彩符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审美表现,以及诗歌作品的色彩风格与诗人个性的有机联系。这是作者立足于艺术本体论,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魅力所做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