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和利科对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一段文本的解读涉及现代性进程中人的有限性的提问法。要研究人的主体性,不可能不充分考虑人的有限性。人有其神性、心性和物性。人的有限性反映在三者之间的各种张力中,充分体现了我思与我能、无性与物性的辩证法。有必要清理人的有限性问题从早期现代哲学向后期现代哲学的演变,这同时涉及在前者中康德哲学与笛卡尔哲学之间的同中之异、在后者中利科哲学与梅洛-庞蒂哲学之间的异中之同。笛卡尔哲学承认有限理性但仍然追求无限理性;康德哲学用有限理性取代无限理性;梅洛-庞蒂哲学和利科哲学承认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进而以有限性取代有限理性。尽管利科哲学力主经由解释学的迂回,它始终都围绕梅洛-庞蒂哲学所说的本己身体展开,既克服了早期现代哲学对抽象无限性的追求,又没有像当代哲学那样把有限性等同于偶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相对于无限性视域如"天道"、"天理"或"太极"等而存在.有限性视域与人的存在相关,主要以经验世界为研究对象,其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人、器物和事理的有限性直接相关.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有限性视域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有限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3.
有限性和直接性是被扬弃而不是被直接否定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有限者与无限者外在的对立以及有限者的无穷递进.这种坏的无限起源干对于直接性的单纯肯定.在黑格尔看来,作为直接肯定的东西乃是自在的虚无.然而,根据其逻辑进程的要求,黑格尔不可能把有限性或直接性视为理念必须加以排斥的东西.精神历程必须始终保留其有限性或直接性.只有这样,作为无限主观性的精神才能自由摆荡于无限性与有限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并最终上升为或返回到绝对理念中.  相似文献   

4.
人是有限性的经验主体,又有对存在的超越追求。审美超越是存在意义的实现方式,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是"内在超越"的生命哲学,它以诗性精神彰显哲学智慧,最能体现审美超越的特征。其超越性具有三重构成:自明性、主体间性及自由性。揭示其意义,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方式,并为人类精神的困境提供哲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人类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物质资源有限性和人类物质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只有通过人类不断创造的活动,对有限的物质系统进行无止境的创造,在客观上达到无止境的利用目的.这种物质系统有限与创造无限的观念,对于我们克服物质资源危机,不断地发展经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先验主体是一个蕴含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体,其有限性主要体现在"自在之物"所标识的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上,无限性则体现在其追求统一性和综合的努力之中,但这两种相互排斥的要素在同一个哲学体系中必然无法持久地共存。后来的德国观念论者,费希特和黑格尔朝着无限性的方向予以发挥,将康德的先验主体逐步上升为绝对主体,却又不得不纠缠于体系中的有限性宿命。马克思则更多地发挥了有限性的维度,却也要面对主体的统一性问题。这种统一性集中展现在对实践活动,尤其是工具的重新考察之中。最终他通过一个人类学的有限主体模型承接了此前哲学体系的种种矛盾和张力,实现了有限主体由认识论领域到人类学领域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由天命这一超越存在的不确定,发现了人的生存有限性;道家则从知识的缺陷入手,阐明了认知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存在,给予了儒道两家超越自身的前提.然而,在实现超越的具体过程中,两家都有既肯定知识又否定知识的矛盾性.这种矛盾隐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即知识的辩证综合是打破有限性、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在有限者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先秦儒道都通过命限的存在否认实现无限和圆满境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顶礼上帝,以有神论问鼎社会,是有限.上帝,作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则是真(理)、是生(命)、是道,依然是超越有限,不可言说的无限!上帝借"言"创生天地万物,又是以"言"表述其终极关怀的,无限又寓于有限.禅奉佛教无常缘起之理,视事物生成乃相互对待,此有则彼有;破对待而灭,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万般皆空.如此否定本体尤显示存在的无限性.同时又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尽在自心",非本体的无限性,顺化而为"心"本体的有限性.从哲学上讲,基督教上帝创世的神本体论,以道、言,与禅缘生的非本体的本体论的空、心,实现它们之间有始→未始→有始→未始的本体论对话,同样表现出它们对超越有限的终极关怀.无论是基督教的神本体与道本体论,还是禅的非本体的性本体论与心本体论,既是非相之性,亦是实相之性,理论上的相通之处,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它们自身在思维上的冲突,及其在实践中矛盾对立的概念的并存与应用,即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悖反.  相似文献   

9.
“宇宙的无限性”是一个古代自然哲学观念,而在现行哲学教科书中,一律把它认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命题。这种自然哲学的倾向,使哲学研究长期停滞,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发展。“宇宙的无限性”这一命题,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以及我国先秦诸子的哲学中,都曾论及。原子论的先驱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其本源——“种子”所构成的,由种子生化万物,无限的种子构成了无限的宇宙。在伊壁鸩鲁看来,“无限的东西”“表示原子和虚空共同具有的一种质,在这个意义上它表示宇宙的无限性,宇宙之所以无限,是由于原子的无限多,由于虚空的无限大。”①我国古代学者从日常经验中领悟到,天色苍茫,是因  相似文献   

10.
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但是以往我们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是从宇宙的时空方面及人对宇宙的辩证认识方法的角度出发的(这当然是重要的),而对这个问题与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则很少研究,甚至没有明确提出过。同时,我们在研究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时,也很少联系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这种欠缺直接影响到对这两方面问题科学理解的深化。有的同志对“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所构成”提出种种疑问,与上述欠缺不无关系。例如《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上摘要发表的吴鸣同志的文章,就表明了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物质概念及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或以此为基础,粗浅地回答有关宇宙有限无限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形而上学奠基的当代诉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初确立是通过形而上学的初始奠基完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不断伴随着精神境遇的变化与历史因素的变迁在变换之中寻求和确立的,这表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演进是以不断奠基的方式推动的。从历史的向度观察,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奠基于外在实体的无限性之上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奠基于自我思维的理性无限性之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及到康德奠基于先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规定之上的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康德哲学这一提法预示着当代形而上学的奠基方向与类型,这一预示在当代的海德格尔哲学之中得以充分的彰显,这就是将今日之形而上学奠基于比人的规定更为原始的有限性之上。从西方形而上学奠基的演进逻辑与当代诉求的角度可以从新的背景中理解和诠释当代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限和无限,是辩证法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几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军,试图征服这个古老的辩证法难题,但即使象黑格尔那样善于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也未能真正科学地揭示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诞生以来,把这个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概括为“物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以及“无限由有限所构成”等主要命题。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总结和吸取了前人的思想成果,标志着人类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补充。本文拟就唯物辩证法关于有限和无限的三个主要命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作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和问题,它本身既有其独立于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规定性,又有其独特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发展逻辑,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学术独立性的政治哲学理论范式.这种理论范式试图建立一种超越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宪政民主的新的政治理论,这为解决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实践中暴露出的矛盾与困境提出了一个新的规范性方向,从而为西方宪政民主理论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1929年,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卡西尔针对如何理解康德哲学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他们围绕"绝对命令是有限性的一个例证还是一种超越","自由以及无限性如何可能","有限存在者能否获得永恒真理"三大主题对自由与有限性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这场辩论显示了在基本立场和具体研究方法上,海德格尔和卡西尔有着相当大的分歧,但在人类共同的哲学事业上,他们也取得了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15.
余虹 《河北学刊》2007,27(1):52-55
有限德行是一种有条件和根据的德行,它与现实正义及其人道关怀密切相关;无限德行是一种无条件、无根据的德行,它超越于一切现实限制与自我限度而植根于人的自由。两种德行的意义与价值十分不同,任何大而化之的混淆都会带来严重的道德后果。  相似文献   

16.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7.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先哲都曾作过深入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但以往人们多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具体事物的有限性和整个宇宙的无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不同政治哲学的人性规定决定其独特的理论品格。认为人性善的思想家通过道德召唤来完善个人的政治生活;认为人性恶的思想家以法治与规则保障政治生活的有序展开。出于对人性善恶之社会功能的权衡,西方政治哲学家通过建构政治制度来“抑恶扬善”,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达到相当高的抽象水平,却脱离“现实的个人”与现实政治状况,马克思政治哲学以此为重要思想资源并以“改变世界”的“现实的运动”完成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19.
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欲望是犯罪原因的逻辑起点 ,从欲望到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的形成 ,再到犯罪行为的实施 ,有一个逻辑发展过程。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欲望的条件是有限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欲望的条件的有限性存在着永恒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此 ,笔者提倡以欲望为视角的刑事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地探索经过了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科学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也产生了。恩格斯在研究自然、回击杜林对无限性理论的歪曲中,对时、空无限性理论做了专门阐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历史上的时、空无限性理论 时、空无限性的理论,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人们对它探索的历史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研究了时、空无限性的问题,提出了朴素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古希腊罗马哲学》第96页)由于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所以虚空也是无限的。卢克莱修发挥了德谟克利特的时空无限性的理论。他说:“宇宙在它的向前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地方是被限定了的”,“一个人不论站在任何地方,在它的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向各方伸展”。(同上第39,395页)这种时、空无限性的理论是朴素的、直观的,带有猜测性的。它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来证明。而且,这种无限性理论是把物质与时、空分开了的,带有形而上学性。 到了近代,牛顿继承了原子唯物论的观点,第一次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