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均平”的角度,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赋役史中政治理念、制度设计和技术性知识三者的深层联系。首先,不同于无差别的平等、平均,以差等为前提的“均平”才是传统中国的秩序正义观念,也是合理的财产分配、赋役征发的出发点。其次,“均平”的实践方式随社会经济环境变迁而改变,在制度上也从财产合理分配向税制公平设计转移,从追求最理想状态向重视实践中防弊转换。最后,传统算学也发展出与实践均平观念相对应的计算技术:秦汉时期已有按差等的比例系数进行分配运算的“衰分”问题,至迟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出“鼠尾”法,这些都是明清以后“均平”计算的原始雏形。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有悠久历史,整体上是一种“伦理救助”模式。儒家以性善论为主流的人性思想和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道德心理,构成了传统社会救助的伦理道德基础。儒家以“仁”、“德”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均平”的差等分配伦理思想,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无为”的政治伦理和“贵生”的生命伦理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精神,构成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重要补充。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是构建我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在唐末农民起义中,王仙芝、黄巢先后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和“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称号发布檄文,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均平”的旗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个“均平”所包容的内涵是什么?是自发产生,抑或另有来源? 对于“均平”所包容的内涵,目前几乎一致认为是一种平均财富的经济上的要求,开宋代农民起义所提“均贫富”口号的先声。并以此说明农民斗争已不仅仅是反封建暴政、徭役和人身隶属关系,而是逐渐明确了反对豪强兼并,要求平均财富。其思维模式是,北宋李顺、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公平、效率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 ,分析了传统“均平原则”及对“公平——效率”关系认识的片面性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为出发点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传统“公平——效率”观的突破。最后以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科技教育论”等重大理论为例 ,具体分析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潘岳在《学习时报》第342期撰文认为“:大同社会”代表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它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早了2000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在特定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中产生,存在于叙事和学习等社会互动中,历史记忆蕴含着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体验和共同情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赖以形成的根基。清朝统治者在将清王朝凝聚成地理的、政治的、文化的共同体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自己理解为一个涵盖全体(即“中国”)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继承并发展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认同”意识,接受、吸纳域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穿越和打破王朝内各族群文化界限,整合王朝历史记忆,完成清王朝“中国认同”的内涵建构。因此,阐释清朝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现象,探索“中国”作为“国家”的独特生长方式,总结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动因和方式、类型与规律,这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 社会主义不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都是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更是偏好公平至上目标,追求公有制关系的升级改造和超越商品经济的“纯粹的社会主义”,且构建起了一种维持与实现社会公平的经济体制,即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实践结果表明:由于受制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这种理想的社会公平目标事实上成了追求尽可能平均分配的目标;这种急于求成的超越战略,在经济含义上也始终未能超出低水平均平分配的目标;低水平均平分配的实施,不仅严重地牺牲了经济效率,而且也未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中国的文化环境与现代公关的要求不相适应。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经济和人性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儒家伦理事实上已深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心态和行为。公关意识是一种开放性的、行动化的积极意识,必须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商业化这两个层面上,“民主参与”与“商业竞争”是公关的两个重心、两大基础。中国目前要努力强化“公民”、“公仆”、“公德”、“公众”、“公平”、“公开”六种文化意识,改造旧有的文化环境,使之适应现代公关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公平 效率”的关系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均平原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和稳定社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的特定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是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十六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观念、原则和措施上突破了传统“公平、效率”观的束缚,科学地把握了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在新时期中西文化的撞击中重视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儒释道的积极因素整合其审美视界与理想;虚静致“悟”、虚静致“幻”、虚静致“慧”,是他接受古典哲学的三个重要方面。贾平凹在散文中以传统的眼光与现代意识审视商州故土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同时表现出对大自然的膜拜与抱朴守真的思想倾向:以此曲折地批判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与道德文明之间存在着的“二律背反”现象。贾平凹的散文在艺术上直接继承中国文化的艺术传统,追求简淡、质朴的风格,以“外拙内秀”作为基本的美的理想,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因而其散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1.
论王莽改制的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民 《南都学坛》2007,27(4):22-23
王莽改制是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莽改制的许多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启发了后世的均田制;五均六有利于建立城市经济秩序;币制改革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将人视作“天地之心”,重视生命的价值,希望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现代性问题”推动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天人观”“生命观”、传统技术思想及“圣王”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保留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色彩的基础上对人文思想进行更新与强化,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具有传统人文主义特色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和自我意识处于整体失落的情势之中。其主要体现是女性的“内化”、“工具化”、“商品化”和意识观念的“异化”。古代女性的“四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共同存在表露着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封建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使中国古代女性的整体失落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创造新格律是20世纪中前期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一脉。何其芳是中国新诗理论第二次“创格”的主要代表,他的格律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建新格律的动因,是基于中国新诗与中国优秀诗歌传统脱节;二是主张以“节奏的规律化”为核心,创建新格律。在那样的一个特殊年代里,何其芳的格律诗学只能是一个虚拟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深邃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智慧。本文主要从道教人生追求的三个方面试作分析和说明 :一、“洞天福地”的生活境界是生态保护的理想模式 ;二、“生道合一”的修养方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万物俱生”的生命形态是社会富足的最高标准。这些思想对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拯救自然环境免遭人为破坏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圣贤思想的哲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用“西哲中圣”来描述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认为西方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智者”,而中国哲学所树立的人生理想则是“圣贤”。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又被称为“圣贤之学”。考察一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两家的人生理想,我们或许会对中国哲学的这种特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一、儒、道的社会及哲学背景中国夏、商及周朝前期,官师是不分的。政府某个部门的官员,或某个贵族的家臣,同时也是解释、传授与该部门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者。他们享有的行政职位与诸侯分封一样是世袭的,因而他们代表的学问和技能也留在官府,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无讼”的理想并没有在实践模式中体现为以息讼止争为主旨的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相反,民间纷争的公正解决并没有遭到实质上的轻视,只不过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解决制度。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无讼”和“法律文化价值观”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还是在理论建构上,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资料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诉讼观念。本文着重指出:过去法史学界一般断言的中国人“无讼”观念,实质上主要反映了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厌讼”、“惧讼”观念,则主要体现了大众百姓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的诉讼意识,并以明清小说资料揭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借用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以《庄子·齐物论》中颇具代表性的“庄周梦蝶”故事为切入点,探讨其作品中的生态观念。“庄周梦蝶”既反映了庄子的生态理想,一种“主客冥合为一”的人与自然圆融和谐的理想境界,同时亦暗含着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物化。庄子的生态观念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