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首都经济圈”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都经济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等国际知名"首都圈"发展战略,分析"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于北京和周边区域及我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明确"首都经济圈"范围界定的原则、具体范围、圈层划分及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应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统领,抓住四大战略重点,即明确经济圈的核心功能、创新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曾宪达 《学术交流》2007,(9):100-102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更有利于经济圈的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加速产业链的完整化,以产业链为基础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产业链创新管理,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力提升,被国内外实践证明是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实现方式。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吸引力独具魅力,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实现其跨越发展,产业集群化是其必然选择,以文化产业空间集群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其重要载体之一。从产业集群角度研究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发现当前面临文化产业集群特征和集群效应均不明显、园区区域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严重、政府主导色彩浓、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这就需要依赖资源特色优势、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核心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及提高关联度、加快人才聚集等路径,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是优化配置区域空间资源、合理组织区域空间结构方案的基础。本文在研究首都经济圈区域综合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界定首都经济圈空间范围,构建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目标及原则,建立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研究框架,分析首都经济圈土地利用特征、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异特征、产业结构分异特征及基础设施支撑度分异特征,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首都经济圈综合功能区划,确定未来首都经济圈各功能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为未来首都经济圈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一个多维度(产业、区域和企业)的复合体,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的本质应从产业关联、地理集中、互动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产业集群的本质即在某一领域,基于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产业链在特定地域的集聚及其所形成的互动关系。集群内各主体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联系是柔性的,合作与竞争是动态的。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经济外部性、网络化四个特征,其结构是由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部网络层组成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两种产业集群模式形成机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镕基  皮修平 《学术交流》2006,(10):100-103
产业集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其形成机理主要有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外商直接投资、集群竞争优势、相关产业延伸等。根据集群模式形成方式的不同,产业集群可分为植入型产业集群和原生型产业集群。在分析这两种不同类型集群形成机理差异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集群的成长除主要由市场作用使然外,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推动力量,人文传统和社会关系网络是集群运行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始终是产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系统整体退化,资源保障能力显著降低,国土开发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现状及特点,可以确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三类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吉林省虽地域面积不大,但在区域内自然条件影响下,区域分异特征明显.其优化开发区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可以确定为建设中部经济带,发挥大城市功能扩散作用,"长-吉"区域整合一体化发展;重点开发区域要充实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城市化水平;限制开发区承担着我国和吉林省生态系统修护和保护的重任,在此基础上主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8.
服装产业集群与宁波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潋 《浙江学刊》2003,(5):207-209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 ,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从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现象入手 ,着重分析了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并就进一步做大做强服装产业集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梁小萌 《探求》2010,(6):16-19
产业一体化对合作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培育和产业存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合作区内产业能否更有效率地发展。本文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为基础,对广佛肇经济圈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进行探讨,提出推进广佛肇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以最终产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已被新型的以组成产品价值环节为对象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所替代,导致当代全球制造业分工现出了分工主体专业化、分工形式要素化和分工空间集群化的新特点。因此,新时期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21世纪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业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了农产品改良、生产、销售在自然气候与地理条件上的限制,实现了组织之间跨地域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集群内部各成员的良性发展。鉴于我国目前在集群信息管理上存在着资源共享深度广度欠佳、产业人才匮乏、供求信息不畅的现状,提升集群的生产经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为:通过构建信息平台,提高对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拓展外部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掌握消费者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扩大产品销售;与政府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为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总部经济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总部经济的概念、内在机理,指出总部经济是对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并从首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首都城市功能的实现、环渤海区域合作的角度探讨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对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分析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劳务协作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人力支撑。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具有现实依据,既可以满足河北省与京津的双重需要,也符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收益比较规律。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京津冀劳务协作的因素,主要有京津地区低技能要求类岗位因就业质量低下对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问题,河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无法胜任高技能岗位问题,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的组织、人力、信息支撑不足问题等。应通过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投入、开展京津冀培训协作、设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建立京津冀信息合作机制等办法解决这些障碍问题,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劳务协作,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易明  吴金艳 《创新》2008,2(2):68-73
从资源共享、专业化生产、交易成本的节约、创新利益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分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模型。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企业分工协作关系的产生和深化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 《阅江学刊》2009,(1):44-50
江苏省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其特征可以从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两个角度加以衡量。从地区的角度看,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程度有所增强,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制造业优势产业和分工体系。从产业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呈现出集聚的性质,且有进一步强化的态势,苏南已经成为江苏省制造业最主要的集聚地区。  相似文献   

16.
刘曙华  沈玉芳 《创新》2012,6(3):63-67,127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各类资源的集聚集群发展成为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产业、城市和港口的群体发展逐步显现。在群体内部,产业间、城市间和港口间的互动发展是增强群体竞争优势的推动力;在群体之间,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沿海都市带在推动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而这些是我国正处于成型阶段的都市带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规划特点、问题及区域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耀 《创新》2010,4(3):5-7
我国国家级区域规划不仅成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应当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制定和出台国家级区域规划必须立足于国家整体战略,能够引导区域内各主体一致行动,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未来我国沿海经济带将走向"俱乐部趋同",大城市圈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主导性增强,产业资本将替代劳动力成为要素流动的主体,民族地区经济的战略地位跃升。  相似文献   

18.
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永芬 《学术交流》2003,(12):113-115
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各地区未能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来选择不同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而是背离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规律,形成趋同型产业结构,给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及消极后果,认真研究和分析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的形成原因,将有利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柏 《社会》2011,31(2):1-41
山寨手机揭示着深刻的时代变迁:(1) 信息革命导致生产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活动的广泛参与。 山寨手机生产商利用生产的服务化提供的深化分工,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温特尔生产体制进一步发展为一个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具有多部门特征的巨大的虚拟企业。(2)全球化把分散的需求和有限的长尾市场联在一起,使过去很难赢利的长尾产品形成规模经济。(3)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在空间上的重叠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内在的推动机制:空间上高度聚集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将市场细分,从而形成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吸引来的大量采购商又使得细分后的个性化产品形成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