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谈回历     
回回历(简称回历),实际上是伊斯兰教的教历。这个历法延续到今天,已经一千四百零三年,是世界上八亿穆斯林所遵循的历法。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全世界穆斯林不管居住多么遥远,也不管有无通讯传播,都能在同一天或第二天分别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节日前,来自各大洲的各色人利、操着不同语言的上百万的穆斯林还先后云集到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地朝觐,而指导着他们这一宗教活动的历法就是回历。 回历传入我国,始自唐代。当时伴随着伊斯兰教的移植,回历也相继传来。回历为官方采纳,则始自元代。元代没“回回司天监”是专门从事天文观察和历法推算的一个机构。回回司天监官为正四品,足见元代对回回历的重视。 到了明朝,《明史记事本末》卷七十三载:“……十五年(洪武年)命大学士吴伯宗等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方历书。” 《明史·历志》载:“回回历法,西域国王马哈麻所作,洪武初,得其书于元都。……命翰林李(羽中)、吴伯宗,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回回历设科,隶钦天监,与大统历参用二百七十余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曾一度沿用回历,命杨光先为钦天监正,吴明烜为钦天监付。但他们因推闰错误而被革职。回历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永被废除。自元明清三朝,回历  相似文献   

2.
<正>终明一代,领先世界十多个世纪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完全陷入停滞状态。天文观测几乎毫无成就可言,历法方面则更为因循守旧。明代虽曾设立专科翻译回回历,亦不过聊备参考而已,对一直施行的大统历未能起到一丝一毫的改进作用。 大统历,为明开国之际由刘基伧促改授时历而成,基本面貌几乎完全相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由元统加以修改,去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并改以洪武甲子为元。当时便有李德芳认为改元不当,但力争无效。洪武三十一年,因未用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导致日食不验,周濂、郑善夫等奏请改历,也未获准。以后虽屡有改历之议,均被搁置。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回归年每一百年减少万分之二日,至明初回归年当作365.2423日,而大统历仍以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郭守敬制授时历所定岁实365。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5):110
城堡位于和田恰哈乡阿西村境内。相传建于1001年,长约200米,石头结构。阿西是地名,乔克吐如希是古和田将领的名字,库尔干是城堡,据伊斯兰教历记载,公元1001年,回历404年,哈拉汗王朝苏土丘克博格拉汗派亲信木沙和他儿子玉素甫哈德尔阿孜向莎车、  相似文献   

4.
由王治来先生译注的《世界境域志》2010年8月由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世界境域志》是一部用波斯文写的地理学著作,写于回历372年(公元982年),作者是中亚萨曼王朝时期的人,他的故乡是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胡实健,但其姓名  相似文献   

5.
关于《福乐智慧》成书时间,国内外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巴拉萨衮开始命笔,1068年到喀什噶尔后继续写作,于1069年完成的。”根据是:(1)作者曾在第85章“国王劝慰贤明”中写道:“当此回历四六二年(笔者注:即公元1068—1069年)之际,我写完了此书,即将搁笔。”(2)作者又在附篇之三指出:“当此回历四六二年,我竭尽全力完成了诗章。”但仔细阅读全书后,我认为成书时间有些疑点:一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在书的第四章“对明丽的春天和伟大的布格拉汗的赞颂”中,对桃花石·布格拉汗就任大汗  相似文献   

6.
弘法大师是日本高僧空海的敕赐法号,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杰出的人物。他和阿倍仲麻吕、鉴真大师等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先人们一样,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躯者之一。 弘法大师生于日本光仁天皇宝龟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三十一岁时(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中国,在中国留学约二年,于公元八○六年八月离开中国回日本。  相似文献   

7.
日本高僧空海,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密教的创始人。空海于公元804年来唐学习,公元806年秋回国,前后约二年的时间。这本是中日学者公认的事实,但《新唐书》所记空海留唐时间,不是二年,而是二十余年。有学者曾提出,二年或为二十月之误,但未能论定。近年新出版的标点本《新唐书》,对此亦未见说明,因此有必要作一考证,以澄清史实。  相似文献   

8.
《辽史》是在辽王朝灭亡二百多年之后撰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撰写时缺乏认真核对,因而成书后讹误甚多。明显者如国号更改失载,年号误记等等,比比皆是。本文试图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辽史》中关于辽太祖尊号谥号的记载,进行一点订正。据《辽史》记载,太祖生前群臣所上尊号有二:一为公元九○七年的“天皇帝”,二为公元九一六年(神册元年)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其死后谥号有三:一为公元九二六年(天显元年)所上的“升天皇帝”,二为公元一○○八年(统和二十六年)进谥的“大圣大明天皇帝”,三为公元一○五五年(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谥的“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太祖生前于公元九一六年群臣所上  相似文献   

9.
据科学家预测,在公元1999年4月9日到2001年12月31日期间,总共有13个日子可能发生千年虫危机。 这13个日子除了已经过去的1999年4月9日(因为9999在很多电脑程序里代表最大值)、1999年9月9日之外,其余11个日子问题出现的原因分别是:1999年12月31日(1999年最后一天)、2000年1月1日(2000年第一天)、2000年1月3日(2000年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庄芸 《殷都学刊》2013,34(3):77-80
《哀江南赋》是庾信“乡关之思”分量最重的作品.陈寅恪先生认为沈炯《归魂赋》直接影响了庾信《哀江南赋》的写作,并认为《哀江南赋》作于庾信暮年(公元578年).笔者重新考察了赋中“天道周星”这一重要信息,认为推算的基点应当为侯景反、梁台城乱起之年(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南北通好、周弘正使周之年为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归魂赋》很可能在此时被带入北周,且该年距“大盗移国”正好岁星一周.故此,考订《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60年,庾信入北6年,距侯景叛12年,而非暮年之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回回姓氏何以马姓居多的问题,甘肃省伊协副主任薛文波撰文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我确信马姓来源是由于回回名字的译音。这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译音有关.如《明史》载:“天方古筠冲也,名天堂,又曰默加……相传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明代马欢《涯瀛胜览》载:“到一城,名蓦底纳,有马哈麻圣人灵寝”。又明代黄瑜《双槐树钞》:“今所谓回回历者,相传为西域之地,年号阿剌必,时异人马哈麻之所作也”。以上  相似文献   

12.
《诗经·豳风·七月》的创作年代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而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这与对它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关,而这些方法依据的材料有些是不可靠的,有些是不充分的。依据天文学上的岁差现象就可以确定《豳风·七月》的创作年代。运用岁差推算法推算,《豳风·七月》成诗年代距尧之时1307年,距今(公元2000年)为3050年。这是一首豳人以夏历写成的写农时农事的农谚诗  相似文献   

13.
苏籀(生卒年不详),字仲滋,宋代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栾城遗言》谓:“籀年有十四,待先祖颖昌首尾九年。”据此推算(按:苏辙晚年居住颖昌是在公元1102至1112年之间),苏籀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前后;至南宋绍兴中后期(1140年以后),当朝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得势之际,苏籀还在世,有活动。  相似文献   

14.
唐代回鹘的原住地,大致在今色楞格河与鄂尔浑河流域。公元六世纪初始称回纥,公元八世纪末九世纪初改称回鹘。回纥的先世出自丁零、铁勒(又称高车),是时,后来成为回纥组成部分的乌护、覆罗等部落就在以北庭为中心的一带活动。但是若谈到回鹘真正控制北庭地区,则应开始于初唐,着手于盛唐,完成于晚唐。鉴于北庭在回鹘史,特别是在回鹘西迁史及西迁后的高昌回鹘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对回鹘控制北庭的复杂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到元代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到清代基本实现中国化。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历代封建政权都十分重视对伊斯兰教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怀柔抚纳以收其心;输出儒学以谙教化;笼络上层以回制回;专设机构加强管理。这些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伊斯兰教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公元2013年7月23日,一年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可是,恰恰是这个大暑日,对我而言却有不大不小的意义。从去年金秋忙到今年炎夏,经过十个月又一天的连续劳作,《自由思想的伦理》中译文终于清稿,可望不久付梓,估计明年能够与读者见面。作为译者,又做了一件有点像样的事情,其欣慰之情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7.
公元2005年1月6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义,这一天,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大陆总人口已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标志着我国的人口总量达到新的高点。这是我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而,1月6日,对于我国的人口发展有很强的象征涵义。四川省在这一天总人口也达到8725万人,作为一名人口统计工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早在两千年前,两国人民就刳木为舟,冲破惊涛骇浪,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时期,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以唐朝首都长安为中心,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潮。自公元六三○年至公元八九四年,二百六十四年间,日本政府共任命遣唐使十九次,其中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着大批日本使臣、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观摩学习,中日之间的文学艺术交流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公元2001年的日子眼见到了尽头。让人觉得“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作为时间转换的心理效应,人们不免又要费些心思,回翻案头上的日历,盘点一下这一年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王勃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何林天的《论王勃》一文,对王勃的卒年提出了新的看法。笔者除赞同何文某些观点外,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以就教于何林天同志及读者。一王勃的生年,史籍无明确记载,后人只是根据其卒年推算他的生年,但由于王勃卒年的记载极不一致,故所推论的生年也就各异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王勃是有自述的。总章二年王勃南游巴蜀,曾和友人同游玄武山山庙,所撰《游山庙序》就说过:“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后来,他在《春思赋》中更明确地说:“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依此两处所载推算,王勃当生于永徽元年,即公元六五○年。这是可信的,何林天也肯定了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