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转型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它在深层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的互动中理解大庆精神,并在中国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价值指向论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饶涛 《中州学刊》2003,(1):111-115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两个视角论述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 ,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指向主要是通过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得以彰显的。由于文化转型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 ,它关涉着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 ,并以文化范式的调适与更新、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文化价值的现代转换三种突显形态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发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其深厚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等不同层面结合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础的积极效应,体现它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观、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契合.同时,也要警惕这一文化基础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扬弃、弘扬和培育,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时代性内涵,从而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延伸和升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先天性地带有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简要地说,大庆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和厚德栽物精神等文化基因血肉相连.认清并激活这些文化基因.不仅对大庆精神民族血统的认定具有重要归属意义,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延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已绵延了四千多年。舜文化中的一些精神仍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它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积淀为一种民族心理。构成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同时,也为今天我们当代文化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冯敏 《中州学刊》2005,(5):249-250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植根于中原文化深厚土壤的民间艺术,成为中原人民赖以生息繁衍、励韧不衰、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中原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蕴藏着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文化具有"文化母语"的价值,对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22,(4):41-49
长江和黄河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以黄河文明为摇篮的中原文化,其核心是一种“政治—伦理”结构,而以长江文明为母体的江南文化,其核心是一种“经济—审美”结构。长江流域城市是长江文化特有的“容器”,沿线城市文化代表着长江文化的最高发展“境界”。长江流域的江南城市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政治中心的“经济化”和“人文化”,二是经济中心的“更经济化”和“更人文化”。江南城市不仅在长江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今天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平台。江南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典范形态,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矛盾的智慧,因此必然要成为引领沿江区域文化转化创新的榜样,并在当代长江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发挥出“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以崇古、征圣、宗经为表现,以唯伦理思维为特征的守成精神;近现代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表现,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革命精神;当代以改革开放为表现,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三位湖湘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史、流变史、发展史,着 重从哲学形态上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新形态,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 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 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 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的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在今天,人与文化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活动的直接主题,21世纪将是一个激烈争夺文化控制权、领导权的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对资本主义文化泛滥、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文化高度竞争的挑战,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把文化哲学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转型和创造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并适应社会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书写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技术的挑战。传统的书写方式从昔日的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当代大学生应担当起传承历史文化之重任,在书写中寻求传统文化的踪迹,延续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上海师范大学四位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亿自觉特指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当下对文化的觉悟与觉醒.通过对文化自觉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更将是一场深刻、全新、伟大的思想解放与精神再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对新的文明的探索与建设的努力,体现为超越经济增长的整体性的文化转型。中国的教育面对整个文化转型的挑战,不仅要加快自身现代化的步伐,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更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体制,培育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精神,造就具有现代性的人格态度与生活价值观的现代个人主体,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政治意义、文化价值。长征精神不仅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也能够为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进行着从革命文化向创业文化的转型。作为创建和发展中的中国主流文化, 创业文化以“中国大工人阶级”为主体,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核心, 以现代集体主义为基本规范。这种主流文化也是一种和平型的文化, 它要求在国内鼓励个性化发展, 在国际上奉行独立自主、以和为上、以邻为善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越文化意涵多重,其最早享名于世的形态,乃是先秦时期的越国文化。越国文化的建树甚多,就政治层面而言,通过灭吴崛起,它创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个范本,成为缔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元典范型之一。南宋在民族危亡的胁迫之下能延续一百五十年之久,远超过东晋、南朝的任何一个朝代,其建都越国故地,受到这一优秀政治文化范型的更多浸染,不能不是个中原因之一。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重塑进程中,这一政治文化范本仍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