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其内在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礼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礼仪,逐步走向一个礼仪化的国度。其表现形式和塑造机制有三:其一,"礼仪之邦"是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所获得的真切印象,是中外文化比较的结论;第二,百姓日常生活越来越礼仪化,这是礼制下移的结果,是士大夫们通过庶民通礼、宗族祠堂、家礼家仪、乡规民约等途径合力塑造的结果;第三,民间日用礼书的广泛传播,民间礼生的传承和实践,推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礼仪化。由是,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礼义之邦"一词反而习焉不察了。 相似文献
2.
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熟人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与致命缺陷。为此,本文在深入揭示礼仪之邦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古代中国“君子”终难形成“风范”的深层原因及深远影响,试图对形式主义泛滥的社会现象作出哲学文化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先辈在社交礼仪的文化活动中,早已植入"雅"与"礼"的审美意识,然礼教式审美之文化心态也抑制了我国古代艺术文化之生成。在反观以舞相属之历史命运、观其审美礼仪之变迁轨迹后,应正确思辨东方艺术之文化礼仪。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礼仪是在原始社会风俗和礼仪的基础上由人类继承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就单项礼仪来看,都可以从原始习俗中觅得其踪迹:冠礼是由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演化而来,婚礼则是经过了后世的改造而形成的,而丧礼是保留原始文化最多的领域。本文以我国古代的冠礼、婚礼和丧礼为例,分析其中隐含的原始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5.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形于外而诚于中”是礼仪和道德的关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显示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礼仪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良好的礼仪是高尚美德秀出的绚丽彩虹。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礼仪,高尚的道德修养不能朝发夕至,它需要系统的规范教育方法。这就需要不断学习,日积月累,日常潜心培养和训练,从点滴做起,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精神。许多职业院校在德育教育中也充分重视礼仪规范教育的作用,也尝试用好礼仪这个德育的法宝,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礼仪教育的事业之中。为探索最佳的礼仪规范教育途径和方法苦苦追寻。文章从礼仪规范教育应用于德育多年实践的经验中总结提炼,本着从小处着手,潜移默化,让礼仪无处不在原则,形成了意识引导、创设情境、结合教学、档案跟踪、形象督察、教师示范、活动激励、实践检验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天人感应"既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风险文化.它源于谴责,成于化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并以逆向推理获取警示效果.从最早带有"天命论"色彩的"敬天保民"观念,到使其完善的邹衍的阴阳五行观念,再到最终构成体系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反思性思维,彰显了"天人感应"的风险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 ,城市影响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反映城市 ,从唐前至晚清 ,叠合了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的城市映像 ,就不断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小说中。而在小说的城市描写中 ,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文化现象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 ,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三对“双城”。本文以“双城”为切入点 ,通过小说文本的历史分析 ,一方面为小说史研究尝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 ,同时为当代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形象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和大学英语教学的联系等方面,指出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真正的掌握和使用外语. 相似文献
9.
“文化探源”是学术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比较文学领域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主要内涵是强调要将文学观念放入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上 ,深入挖掘哲学、伦理、宗教等等对该观念的形成和内涵所产生的影响。其方法主要有两个阶段 :“重返母语”和“诗学重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国家具有典型的宗法文化特征。在宗法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以忠君爱民为基本内涵,具有民族主义倾向,以大一统为重要历史主题。宗法文化赋予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晋南民间礼馍文化是黄河流域独特而灿烂的麦黍文化中最绚丽多姿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礼俗形式折射出了黄河中下游汉民族民众所独有的民族心态及其生活审美的艺术风格。它的意义应当起源于远古生殖崇拜,以后逐渐增加了对生命的守护和关照涵义,而晋南民间礼馍的审美艺术风格应该属于既重视精神享受又重视物质享受的实用性审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的序变观 ,来自几千年来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 ,以及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经验积累 ,并由此产生的带有浓厚悟性和辩证特点的思维方式。这种序变观注重“序”在文化行为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注重“序”和“变”的辩证关系 ,视“序”为行为的规则 ,并将“变”看作达至最佳行为效果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 ,它尽力去探索和试图证明“变”的功能和效果 ,使中国文化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杨珊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59-160
“综合英语”是一门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课,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不仅指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学习策略能力、语言尝试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英语文化中的交际能力。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角色扮演活动来体验交际中微妙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交际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强调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对何谓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分别阐述,并结合外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也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曾经滋养了中国社会,培育了社会秩序与安宁.礼的滥觞、成型与辐射都体现出对社会和谐与人际和谐的诉求.礼文化在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乃至和谐世界的建构中当能焕发新意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中国哲学家以直觉体悟、意向体认的悟道思维觉解天道人德的思想特质,使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认知世界本体的理性思维及其知识体系,其致思方向集中于省思人生道德的心性觉悟。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天人合一的道德伦理中体悟生命的根本,以意象性的直觉领悟追求人生之道的义理,实现人格的完善。中国哲学以道作为中华民族生命精神的形上根据,悟觉明德修身、平治天下的德性精神,修养厚德自强、中道和乐的生命境界。这种悟道思维与德性追求的精神传统,积淀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与文化根基,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独特而丰盈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狐恋”故事,以往学界喜从人的角度来诠释狐精的差异性,其实更应该从狐精的角度反观人世,摒除道教的采补说以及宗教的前缘说,着力于人情世态进行文化透视,从中窥视到男性潜意识中的占有欲望,认识到中国古代小说家把“人狐恋”作为人与异类相恋典型例证的缘由,那就是“人狐合一”,既满足了宗教劝人行善的教义,又通过狐精的结局,满足了人类于仙与人之间的某种幻想,而狐精的真性情,更多是人类情感的投射与情感缺失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郁金香为荷兰国花。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郁金香的记述,然其所指却不是荷兰的国花,实属同名异物。古文中关于郁、郁金和郁金香的记载,诸说不一,时有混淆。本文从古代祭祀礼仪、中医学说、古代文学等角度出发,结合前人考证,对古文献中的郁金香从来源到功用进行了新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文化对交际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作为“文化导入”的切入点,指出了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探讨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