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文学史中,有很多文学作品是通过模仿中国文学的作品而创作出来的,被称为"翻案文学".这种翻案作品在日本江户时代特别兴盛,出现了很多模仿中国明清小说的作品.日本文学中翻案现象的兴盛反映出日本民族善于模仿并在模仿中努力再创造,是一种跨文化交流中的融汇和逾越.  相似文献   

2.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眉公是晚明时代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明清以来,对于他及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一系列激烈的变化.以乾隆朝为界,在明清人眼里有两个面目截然不同的陈眉公.一个是"志尚高雅,博学多通"的陈眉公,一个是学识浅陋,人品虚假的陈眉公.眉公的冷热与升沉,反映出时代文学与文化风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使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受众"转为"公众",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公共性得到回归.在此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的"意见领袖"的定义发起挑战.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能力还相对有限,但已逐步显示出民众通过自有/共有媒体来影响公共政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90年代文学伴随着社会生活全面商业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转型,实现了自身多方面的转变."新写实"、"晚生代"、"时尚文学"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新写实"、"晚生代"分别以"浑融"、"荒诞"的美学风格传达出文学对于时代的审美评判."时尚文学"则体现了商业化都市生活对文学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宋古文运动复古实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宋古文运动是复古而不是革新.其领袖不仅大张复古的旗帜,而且十分忌讳"新变",不可能为革新.唐宋古文运动伴随当时复兴儒学的思想运动,摧毁了魏晋以后新生的尊重人的个性的玄学,独尊了复古的儒学,不能为革新.古文对骈文的胜利乃文言战胜口语,古代句法、词汇战胜时下流行的语汇,只能为复古.二、唐宋古文运动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反动和倒退.1.终止了魏晋以来未能完成的"文笔之辨",使文学观念趋向模糊;2.贬低文学,使魏晋时几乎独立的文学,又成儒道的附庸和工具;3.从"化成天下"角度论文,有意模糊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 回顾一下报告文学(Reportoge)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新型文学,因而它是人民的文学,战斗的文学,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文学,是最富于时代精神的文学.报告文学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文艺散文等文学形式,它不是古代早就产生了的,而是近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近代政治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十九世纪末期,欧洲曾出现过比新闻生动一点的反映战争场面的速记,如德国记者写的短篇战地速写;反映民主主义革命者生活的特写,如俄国民粹派领袖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克拉甫钦斯基写的  相似文献   

7.
"纯文学"源出十九世纪西方的"纯诗"、"纯艺术"等唯美主义思潮.中国古代文、史、哲统称为"文";"五四"时期提出"纯文学",旨在与"史"、"哲"分家以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新时期再度提出"纯文学",旨在与"政治化"分家以摆脱文学的"政治工具化"处境.它在中国两度兴起,都有积极意义.但不能因此抹煞其特定时代、特定思潮中的这种属于特殊美学范畴的特性.而文学则是具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纯文学"远较文学的内涵要狭窄得多.因为它并不具备科学性与普遍性的美学范畴品格.把它当作具普遍性与科学性的美学范畴并取代了文学,使文学"纯"到脱离现实时代与人民生活的地步,必然会因取消文学的"人学"本质而导致文学自身的生存危机.文章指出"纯文学"的生存危机源于这个"纯"字.并列举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实论证了过"纯"的危害性.据此呼吁"文学就是文学";必须抛弃这"纯",回归"文学是人学"这一本质自身.作为"人学"的文学,只要真正关注时代,关心政治,关怀人民及其命运,必然会得到人民热爱与支持,永葆艺术的青春.不会产生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结论认为:<红楼梦>中一些人物关乎文学理论的语言反映了曹雪芹的文学思想,总结出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以当时流行文学--传奇为庸俗作品;以"立意为先"为文学创作主旨和要领;以抒情为文学特性和立意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曹丕的《典论·论文》看文学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个概括,精辟地道出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作为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和文坛上的实际领袖曹丕,以他《典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标志着一种和以往文学观念不同的新思想的产生,并开辟了我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演变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说明虽然同在"宗奉宋诗"的大旗下,但以沈曾植为领袖的浙派诗歌创作及理论与闽、赣两派有着显著的区别,其强调的学问重点体现为生僻典故和思理玄致,从而对宋诗某一方面的特征做了极端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异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思想尽管来源庞杂,但日本传统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趣味"的养成与日本"江户情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颓废"思想有西方唯美思潮的影响,也有佛道的影子.而对日本平安时代"物哀"与"谐趣"的文学传统体悟与吸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同为东方的中日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某些共同的倾向.从东西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周作人和永井荷风代表西方唯美主义文学在中日的最初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女性散文在"五四"文学中异军突起,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女性特有的见识,抱负和心声,开拓了现代散文崭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鲁迅先生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进行回顾与再审视,反思社会转型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低迷,期待新时代作家们对中国社会面临的"三农问题",予以关注,创作出真正反映乡村面貌,农民命运和心声的震聋发聩的作品,不辱文学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4.
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用户并非多中心和多样化,而是存在着"同心圈层"的趋同结构。把用户的意见领袖程度作为自变量,意见领袖随着其影响力程度提升而表现出"一个趋同核心、三种趋同支撑、趋同圈层渐变"的"同心圈层"趋同结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存在着处于"趋同中心"位置的"社会样板";意见领袖用户的影响力程度正相关于它趋同于中心"社会样板"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形成围绕着中心而由近到远、由密到疏的同心圈层。以典型的社交网络之一新浪微博作为样本,相关的假设得到检验,表现出"同心圈层"的支撑向度:一是用户的意见领袖程度高低与该用户趋近于"中心"社会样板的内容距离成正相关,形成意见领袖趋近于网络中心的同化;二是用户在趋同于中心社会样板的过程中,表现出影响力程度与社会样板程度的正相关和同构性;三是用户作为社会样板的程度,正相关于他和中心社会样板的内容相似度,表现出"社会样板"的单中心化、同一化而非多样性;四是用户随着其意见领袖层级的提升而加强层级内的用户趋同性,增强用户影响力层级的内聚和收窄。意见领袖用户"同心圈层"趋同现象与结构呈现着"去中心"网络时代的"再中心化",也塑造着网络"巴尔干化"时代的"单向度"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李劫人有一系列以民国时期四川匪盗为题材的小说.和传统文学中的匪盗想象有所不同,他的匪类题材小说没有侠匪义盗的浪漫表现,作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它们严肃而具有批判性,完全是时代的反映、文学的自觉,体现了新文学关于"人的文学"的理念追求,尤其是代表作<死水微澜>历史地反思了匪性精神作为民间文化力量在历史转型时期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作家心灵的表现,同时也是作为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影。无论作家是否意识到,他的作品总是要打上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民族的印痕。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必然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族意识,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苏联"现代"文学,与其他民族国家特定时期的文学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创作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苏联作家,在作品中反映苏联社会的主流思想与人民的精神,在文学殿堂中大力塑造在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人民形象,抒写人民意识的觉醒与创建新生活的信念,揭示苏联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30多年的苏联"现代"文学见证了苏联社会的历史风云,也构成其独特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东州逸党"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州逸党"是北宋前期一个地域性较强的以范讽为领袖的文人团体和文学流派。他们的行为及其创作,体现出唐宋文化转型期中带有特定色彩的观念与趋尚,并在某种意义上为"宋调"新风的构建起了铺垫作用,也对宋代文化学术的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作为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母也备受中日学界关注.以中日"郑成功文学"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在民族文化语境影响下,中日两国对郑母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实像与虚像交织的特点,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变迁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差异.其中,作为日本代言人的女性形象为日本"郑成功文学"所特有,而自立的女性形象和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则是中日"郑成功文学"共有的形象特征.中日"郑成功文学"中郑母形象的形成体现了明显的时代、政治及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焦虑--当前文艺思潮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中的经典是指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代表作品.文学经典在文学发展史上既具有确定文学标准尺度的作用,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文学经典作品在近年来出现大量重版、改写和重评,成为当前文艺思潮的突出现象.这既是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对于经典作品的需要的反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英文化层对于当今经典缺失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