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国成文法的形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成文法,即由中央制订、公布而行之于全国的法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产生于春秋末期的郑、晋二国,其中晋国成文法的影响最大,所以战国时期的三晋就成了法家学派的摇篮。因此,研究晋国成文法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于晋国史研究是很重要的。本文即试图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时起,至公元前316年韩、赵、魏三分晋国止,前后历时八百年左右.因而,古晋国的历史,在山西的历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古晋国历史悠久,疆域变化很大,国都也随着几经迁徙,因此,探讨古晋国国都的变迁史,对研究古晋国史,对研究山西历史和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关于春秋时期晋国人口总量问题的研究尚是一段空白。运用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借鉴人口史研究的先进方法,对原始的历史资料进行新的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晋国人口总量在文公时约在196万左右,在平公时约在288万左右,在后期当在400万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综观一部晋国史,历代晋卿的政治、军事等作用始终直接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存亡。本文拟就晋卿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晋卿之特点晋国是周初的封国,依周制,晋国的卿是和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同时产生的。“天子有公,请候有卿”。①“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②至对叔虞时期及以后几代晋侯的卿为谁所任,无考。从一些资料看,晋国初期卿位多以文职担任。如孙伯(?)本晋中掌典籍之官,但为正卿。之后,随着兵事的增多,卿位又逐渐由武职兼领。如太子申生将下军,“而位以卿”。③特别到晋文公时期,武职将  相似文献   

5.
在春秋诸国中,晋国以法治军、以法治国是有显著特点的。其法律在制定、内容、实施等方面,都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见其法律制度与军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法制度、民法制度以及军法与民法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十多年前,曾撰文论述晋国是法家的发祥地,提出晋国政治有“尚法”、“尚贤”等特征。近年来,我对晋国政治特征又有新的认识。本文拟就晋国政治“尚公”特点谈一点意见,希治晋国史诸同志批评、指正。春秋,是诸侯国多事时期,侯国内外政治斗争频繁,作为“五霸”之一的晋国,更不例外。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晋国政治人物表现出一种“尚公”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得相当突出而广泛,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相似文献   

7.
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一书可谓是近年来研究春秋宗族史、政治史的力作,该书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国红女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晋卿赵氏研究>的基础上扩充、润色而成,它的出版丰富了春秋政治、宗族史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晋国的军队是春秋时期的一支劲旅。晋国统治者凭仗着它西制赢秦,东服齐鲁,北并戎狄,南败荆楚,灭国三十,挟天子而令诸侯,先后霸主中原百余年之久,为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本文仅就晋国军制的几个主要方面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晋国灭国略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国始自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只是一般诸侯的小封国,地域一同,与其它诸侯小国并无大异.但经过春秋前半期兼并,到春秋中后期却发展成为中原大国,占有了山西全省并跨河南.河北的中原地区,称霸中原诸侯近一个世纪,即所谓文公称霸,景公继霸,悼公复霸是也.这是晋国的一个不断强盛发展的过程。本文仅从晋吞灭诸侯小国这个侧面,探讨一下晋地域的不断扩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曾经改造了整个中华大地的伟大思潮——“法治”,发端于齐、郑,酝酿于晋国,植根于秦土,最后席卷全中国.晋国由于自身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等原因,成为“法治”的温床和第二故乡.它铸造了两件  相似文献   

11.
中山与赵,战国时互为仇敌,史有明载,故论者颇多;然而在春秋时期也曾有过密切交往,因记载杂乱,述者甚少。有鉴于此,笔者试时春秋中山与晋国赵氏之间的渊源做一探寻,谬误之处,望知者指正。 一、晋国狐氏——春秋中山的判定 长期以来,受杜预《春秋左传注》的影响,不少学者在谈论中山与鲜虞的关系时,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为中山即鲜虞在战国的延续、鲜虞即中山在春秋时的发端。并因此形成了中山没有春秋史  相似文献   

12.
19世吴王寿梦接位时,吴国为楚国属国。其后,晋国推行"联吴制楚"战略,成功瓦解了吴、楚联盟,吴始伐楚。在其时晋、楚争霸的战略态势中,晋国为巩固所获取的战略利益,紧紧地拉住吴国。为此,晋国多次主持盟会,邀请吴国参加,同时让晋国集团内的其他诸国"会吴"。吴国在这一时期,对晋国集团组织的盟会等事务,却显得冷淡与消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晋国霸业历时长而影响大。整体看来,晋人争霸占得四个优势。晋人源出姬周,在与异族争霸的时候容易得到同姓支持;晋国地势险要,处于中原,有着地利优势;晋人重视军功,士风忠烈,军锋锐利;竞争对手齐楚多公族之祸,内患频仍,晋国公族为患相对较少,国内更为安宁。  相似文献   

14.
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一书可谓是近年来研究春秋宗族史、政治史的力作,该书是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国红女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晋卿赵氏研究》的基础上扩充、润色而成,它的出版丰富了春秋政治、宗族史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晋国与陆浑戎没有姻戚关系,两者的联盟另有原因。陆浑戎之东迁,是秦国驱逐的结果,而晋惠公接纳此戎,应是其被俘求释时答允的条件。晋国安置陆浑戎,是两家联盟的前提。晋文公行贿于戎,则是联盟的必要条件。文公南下东出,无侧背之忧,与陆浑戎所处位置与态度关系甚大。可知文公称霸,即有联戎的因素在内,崤之战只是联盟协同作战的一例。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周王式微,大国争霸,小国图存,在这种形势下,各个政治主体的政治目的不尽相同。不同外交主体,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其外交政策各有特点,相应的外交辞令也反映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内容与技巧。晋国作为春秋历史上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晋国行人辞令有其独特性,周王室、大国、对小国等不同客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究根结底是各种各样的霸气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天府新论》2017,(3):23-34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成刑鼎,将宪法成文化,孔子对此作了严厉批评。孔子谈到了晋国历史上的四种法:唐叔之法、文公之法、范宣子之刑和铸刑鼎。前三种法为不成文法,最后一种法为成文法。从唐叔之法走向范宣子刑书,晋国从内容上抛弃了传统的礼法,走上了刑法治国的道路;而从范宣子刑书到铸刑鼎,晋国则进一步从形式上抛弃了传统的不成文法,开启了成文宪法治国之路。梳理这一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转变的过程,分别其间的得失,是实现今日良好法治的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18.
献公以后的晋国公族都是出自献公以上历代国君的后裔。由于他们与晋君的血缘关系早已疏远,因而在与公室的关系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他们被分封的主要依据已不是宗法血缘关系,而是同异姓贵族一样,依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功绩。其次,他们被封爵赐邑后,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来决定自己的政治取向。宗法关系已不再是联结公族与公室的坚固纽带。这些变异,使得晋国社会在春秋大变革的浪潮中,呈现出整体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9.
“楚材晋用”,有时又称“班荆道故”,典出《左传·襄公26年》春秋楚大夫伍举与蔡大夫声子的一段对话。所谓“班”即为铺设,“荆”是荆条,即仓促之间,铺设荆条,席地而坐,边吃边聊。因为这次谈话涉及楚国人才为晋所用的事情,所以人们又把“楚材晋用”称为“班荆道故”。在二人对话中,声子提及的“杞、梓、皮革”是楚国的特产,却源源不断地被晋国收购。晋楚争霸中,晋国用从楚国收购来的“杞、梓、皮革”来壮大本国,打击楚国。特别是其中的“鲛函”,即上等的铠甲,极大地增强了晋军的战斗力。因而声子用上述三种楚国资源为晋国所…  相似文献   

20.
西晋国子学建立之初,并不是专门为士族子弟考虑的,而是司马氏为整顿东汉以来太学的浮华学风,避免太学滑出皇权控制的轨道而采取的一大措施,但随着士族势力的发展和士族制的建立,国子学才终于演变成士族阶级的特权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