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丹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28
"势"与"语势"是研究庞德诗学的重要概念。从闪光细节的方法,到意象理论,再到漩涡理论均是对"势"与"语势"的关注。由于意象与漩涡是庞德永恒的美学追求,对庞德而言,"势"即为充盈于意象或漩涡中的情感。"势"这一美学追求表现在语言上即为"语势"。庞德提倡"创新","语势"即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庞德注重通过陌生化手段取势,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形式取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际政治资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析了国际政治运行机制的具体作用原理,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去分析和认清国际政治形式,较为清晰地展示了目前国际政治的真正情况。 相似文献
3.
国际政治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个体的活动参与。无论是身居国家权力阶层中处于决策者位置的政治家、领导人,还是超国家的社会精英或普通民众,诸类行为个体均属于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有其自身的运行特点,对国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际政治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属于行为个体因素的国际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4.
卢佑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48-53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政治领域,国家形象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问题,大量学者针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国家形象进行宏观角度分析.在国际关系学领域,对国家形象的阐述侧重点有所不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在政治视角角度出发,对国家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实现国家形象意义和概念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荆学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
政治传播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而政治传播的“主体”说到底是人而不是其他.“主体”以种种“形态”存在,有个体、集体、社会总体和人类总体几种形态.“主体”的个人形态对应的是政治传播的“个人主体”;“主体”的集团形态对应的是政治传播的“社会组织”、“各种共同体”;“主体”的“社会总体形态”对应的是“国家、政党、政府”.目前的中国,国家(政党、政府)仍然是政治传播的主体,主导着政治传播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认识上,仍然要坚持这种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的理念.政治传播的“多元主体”在中国还不现实,各种“社会组织”的政治传播功能还有待于挖掘和培育.当我们强调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国家(政党、政府)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时,并不排斥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相反,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的政治传播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重要战略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7.
8.
桑志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5-216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关于理论的“理论”,更多的加入了哲学的成分,华尔兹在构建新现实主义时不仅构建了一种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而且把他的政治哲学理念以国际政治理论为载体的形式进行了表达。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一般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则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并独有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概念变化的历史梳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涵义,阐明它是无产阶级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既推动个人精神世界的进步,又能够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在推动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及由此带来的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三世界之间包括中国相互加强团结与合作,是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邓小平国际政治理论,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12.
龚伟岸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4-6
当今国际政治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两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都采用了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路径,且两流派的公共假设中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理性主义(rationalism)。建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其成为主流理论的有力挑战者。文章拟从建构主义范式对整体主义研究路径的运用探讨其对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阮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91-105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周雪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6):739-742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当代国际政治将会产生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国家主权、安全、战争、国际竞争、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概念、范畴的内容与形式将发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会带来负面性影响,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人类将长期生活在核战争的阴影和心理的重压之下,计算机病毒和智能犯罪会经常发生,"文化帝国主义"泛滥,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遭到破坏,后代子孙的生存环境和资源要承受巨大牺牲。 相似文献
15.
赵晨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24-27
主流的国际政治学流派理论很少直接探讨民主问题,但在各自的理论逻辑中却都"隐藏着"对国际民主的态度与价值定位。相比之下,国际政治学自由主义学派理论中更多地"暗含"了国际民主的价值成分,但亦有不相融之处。因此,对自由主义核心理论的"民主性"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从学理上认识国际民主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质量问题已脱离了其传统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不仅仅是指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还成为突破和建立贸易保护的工具和手段。政治主体正借助质量的技术壁垒、社会壁垒和绿色壁垒对国内或国外、局部或整体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和控制,折射出质量的国际政治属性。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政治的权力周期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相对权力、角色.权力周期理论在和传统的均势理论、体系稳定、霸权稳定论、机制理论的对比中凸显其特点,其动态均衡--横向静态的均势与纵向动态的国家权力涨衰相融;相对权力和角色的互动影响世界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1):75-79
本文对出现于《全唐诗》的“参差”一词作全面调查,并根据不同语境的词例给以归类和考释,其结论是“参差”一词的意义,在唐诗中,除表示“不齐”外,别有与“不齐”相联系的九个义项。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构建的前提是承认利益多元和利益分殊.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行为和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把如何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把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作为执政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作为自己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把"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诉求.因此,和谐政治本质上是"公平政治"、"有限政治"、"秩序政治"、"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