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玲 《南都学坛》2006,26(2):54-57
沈从文的艺术创作表现出鲜明的柔性之美,具体表现在:同情弱者,追求人与自然合一;在意象营造上常常选取水、月、女人等阴柔之美的对象;在创作策略上常常用隐喻的方式反映都市中的病态现象;在语言运用上选用富有柔性之美的语言进行创作,作品充满自然柔性;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柔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轩词的主导美学特质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内容上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形式上的"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征。3.对其用典之词既慷慨悲壮又含蓄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爱情诗传达了生命之美、爱之美、身体之美、服装之美的美学意象,不同的美的意象贯穿着统一的文化价值,诗歌中的各种物象构成一个风格独特的符号系统,表达出维吾尔族文学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受中西方语言符号系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差别的影响,汉诗在语言代码转换后总会有"美"的缺损.而从符号学、意象与意境的美学渊源方面来研究配图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传达之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把汉诗之"意象"、"意境"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5.
昆曲曲词的意境美是创作主体借助意象组合的修辞手段体现的。昆曲曲词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源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而曲词译文的意象组合方式有助于译语受众体验曲词意境之美。通过自译的版本来检验交际性对等与经验主义审美的融合在曲词意象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一原则使原文的意境美与译文的意境美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扇子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独有的含蓄美、韵味美,妆点和美化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本文分析了扇子作为单纯实用的器物与女子的诗情画意的象征意象境界,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扇子情结进行了思考和解答,揭示中国古代男权压迫下的女子与扇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与"美在意象"、"美在和谐"、"美在呈现"的观点相对应,执政党政治美学所描述的"政治活动之美",具有"形式之美"、"中和之美"及"为人之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及执政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活动之美",对当今一些忽视美学评价的执政行为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倪瓒题画诗具有冲淡之美,这种冲淡之美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在诗人对“无我之境”的塑造,诗人对自身宁静的心灵、闲适的心态的描摹和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形成这种冲淡之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及受佛教、道家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对诗人创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4):57-60
"虚静"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中重要的精神和范畴之一,文化内涵丰富复杂。"虚静"源于道家哲学,也与佛家义理相契合。李商隐可谓佛道双修,他的诗歌必然会有"虚静"文化精神的涵养。李商隐诗歌中的"虚静"之美很独特,"虚"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的虚无缥缈、情感的虚泛朦胧之美、虚中有实的创作手法,"静"主要体现在诗歌中静的审美趋向、诗歌呈现的静美意象、静中有动的创作心理。李商隐不仅在创作心理和文学意境上受到"虚静"的影响,更有着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与"虚静"本质相契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学里唯一让女性具有崇高地位并且一直唱主角的,就是《诗经》。《诗经》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的初步诉求,而这种诉求残存着人类蛮荒时期对女性美的崇拜,使女性拥有更为广泛的活力与柔美。这种活力与柔美不仅来自于自然,而且来自女性本身。虽然它所经历的是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但是透过历史,单纯从女性角度出发,建构一个伟大的诗经时代,来诠释那个时代女性的姿本风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作者拟从《诗经》中的女性形体美、容貌情态等方面探讨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以及对后代女性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魏晋是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伴随着玄学的产生,男性对女性的期待由德向色转变,所谓"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代表了时人对女性审美的主要观点,这种审美观无疑影响了女性的审美追求,使魏晋妇女对自身的形貌、服饰、神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调整,并形成了这一时期特质鲜明的女性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中国进入男权家族社会,女性便作为家族财产被划定了身份.忍、柔、美既是男人为女性设定的偶像与规范,也是女性终生奉行与追求的目标.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极大地触动了女性价值观.本文从民间(家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女神和女巫两种女性身份及其审美内涵.指出作家们对女性偶像的塑造与颠覆,反映了社会的女性价值观的嬗变,显示了作家们复杂的文化与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经典。《穿夏装的姑娘们》是美国20世纪男作家欧文?萧短篇小说代表作。两篇小说虽然创作的时代不同,但都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前者质疑了传统的婚姻,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后者则聚焦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美的欣赏,折射出男性对肉体的专注和对女性精神需求的漠视。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传统婚姻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6.
"男才女貌"是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这与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时人对这一传统观念的大胆反叛,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女子那张扬的个性、机智勇敢的才情,而魏晋男子的仪容之美、形态之美和言辞之美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魏晋时期"女才男貌"意识产生的原因既是时代风尚的影响,也与女子地位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女性美容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物资料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古代女性容颜审美活动的有关记载出发 ,勾勒了中国女性美容习俗的形成过程 ,分析了蕴涵其中的美学特征 ,阐释了古代女性对于容颜美的审美特征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8.
美的失落--浅析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主义时期,西方诗歌中的女性意象从浪漫主义的“美”转变为现代主义的“丑”。本文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从三个视角分析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女性意象:一、作为异化大众的女性意象;二、作为性和情爱对象的女性意象;三、作为叙述意识的女性意象。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女性意象转变的原因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一、艺术风格的转型;二、诗人对现实环境的异化感;三、父权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女子增艳手段之一的面部化妆,在秦汉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天下统一。社会秩序安定,物产丰富,为女性的爱美之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当时的眉妆式样主要分为长眉、广眉、八字眉、惊翠眉、愁眉、远山眉等。“粉”主要分两种,一日粉,一日胭脂。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化传承了江南文化,充满着阴柔与怀旧的色彩,与女性独特细腻的心理体验相结合,使得海派女作家在小说中通过总体情境与形象的反复交织去唤醒每个词汇中潜伏的感性成分,强化与丰富它的诗意的内涵。通过诗化的意象性、诗化的空间性和诗化的音乐性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不仅可以窥得其小说语言的诗化风格,而且可以在诗化语言自由跳跃中探寻其创造的充满意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