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4.
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潮总是起伏不已。何以如此呢?由于洞庭湖上阴晴剧变,气象迥异的万千风光?抑或迁客骚人时悲时喜的登楼览物之情?这些自然不应排除,但还有更主要的因素在,那就是对一种抱负的感佩: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因首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而名垂千古.他的这一名言又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并用以自勉.本文就此作一考察.1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首先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以生动感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再次贬出朝廷,和其他一些参与或支持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然而,在宋代却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宋人特别是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情况不一致: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可人们的心理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时浓时淡的阴影,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宋人的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7.
沈游 《老友》2014,(4):52-52
正四大名亭,是我国古代因文人雅士的诗歌文章而闻名的景点,分别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醉翁亭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去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了一座亭,因为欧阳修自号"醉翁",所以以此名亭,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  相似文献   

8.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10,(11):30-31
故事斋欧阳修还妻北宋的欧阳修是位清官,他做事光明磊落,不怕得罪权贵,深受百姓爱戴。一次,范仲淹上书要求变更军防,消除弊端,得罪了奸臣,被贬了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一生志在致君尧舜。《岳阳楼记》中他“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俨然带有佛家的意味。融合儒释思想的范仲淹为后来的士人树立了“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大乘菩萨道“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为世人诠释了“有无之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指为革新派"朋党"。庆历五年,政敌罗织"盗甥"罪名,将他贬至滁州。贬滁期间的欧阳修心情痛苦、郁闷,此期创作的《醉翁亭记》,一方面透露着他蔑视打击、付毁誉于山林的不屈态度,另方面,也寄托着他遭遇人身污蔑及再次贬谪后,以放情于山林的姿态"娱文章"、遣苦闷、远世患的用意。本文的抒情内涵并非如论者指出的"悠闲自适"或"与民同乐"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集韵>"慇,忧也.亦省."殷忧"之"殷",实为表"忧"义的"慇"之省形."殷"即"忧","忧"谓"殷","殷忧"二宇平列连言、上下同义.释"殷"为"深"不足为信;同样,将"忽若"注释为"忽然",亦难从."忽若"由"忽"和"著"两个同义语素凝结而成,犹今"如同"、"好象"之意.  相似文献   

13.
首先论述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其次,在庆历新政时期,由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的共同努力,确立了"明体达用之学",此为道学之先驱。从庆历新政到道学,其间经过了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道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第三,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重视《中庸》和《春秋》,这对于道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范仲淹与道学在思想上的联系,更主要者是他首先在宋儒中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问题;宋学精神之所寄在书院,范仲淹的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三六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仲夏,年方三十的欧阳修因替指陈时弊而遭贬逐的范仲淹申辩,身遭诬陷,被逼即行离京,从水路调赴一千多里外的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县)。他满怀悲愤来到这远离洛阳、开封的荒僻小邑,开始了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是欧阳修在仕途初次遭到的挫折,此后又几经调移和再贬滁州;虽是不幸,却也使欧阳修的思想与创作起了变化。他从一度繁荣富庶的京都走到贫困多难的基层乡镇,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出身比较寒微。青少年时代,孤苦而好学。二十四岁(1030年)中进士。仁宗庆历初年为谏官,正直敢言。庆历五年为范仲淹等被排挤出朝,上疏分辩,被贬滁州,又迁扬州、颖州任知州,晚年回到。朝廷,任翰林学土,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土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忠”,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世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有着强烈的庐陵情结,多次署名为"庐陵欧阳修",这缘自他对庐陵欧阳世家的高度认同,对江西庐陵的深情眷恋,以及对自己名山事业的无比珍惜。千百年来,人们均称欧阳修为庐陵永丰人。欧阳修世系为庐陵,籍贯为永丰,但绵阳也是他故乡。欧阳修不仅属于庐陵、绵阳、滁州,更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滁州:作为文学与文化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前,滁州罕有文人歌咏,仅仅作为地名出现于各类应用性文体之中.中唐以后,滁州进入文人视野,但相关作品中所呈现的是一个不具个性、形象模糊的滁州.宋初诗人王禹偁对滁州进行了较有个性却十分简略的描写.直到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的到来,滁州才迎来了它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崭露头角的时刻.欧阳修对滁州之美不仅全面发掘,而且大力弘扬和宣传.其所建醉翁亭、丰乐亭、醒心亭,对滁州山水人文之美有提纲挈领的展现,其中醉翁亭影响尤为深远.作为滁州标志性建筑,至少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一、醉翁亭是欧阳修化解苦难、善处逆境的豁达情怀的感性显现;二、醉翁亭寄寓着人们对欧阳修刚正不阿、直道而行的政治操守的崇高敬意;三、醉翁亭传达出人们对国泰民安、天地同和的理想政治的深切期待;四、醉翁亭隐含着文人对"德政"与"闲雅"两种生活方式和谐统一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20.
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首创的汉字部首说是我国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伟大创造,但他的部首说及其归部原则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比如,<说文解字·八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典型.我们充分利用目前所能见到的甲古文、金文、战国文字等文字形体重新审视了<说文解字·八部>诸字,发现许慎的八部归部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差.即<说文解字·八部>内只有"分","尒","曾","尚","詹","詹"等字本义与八字本义联系紧密,可以入八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