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是王弼玄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但是,关于"无"的具体内涵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通过考察王弼的<老子注>,可知<老子注>中的"无"有多种意思,只有少数"无"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无"就相当于<老子>的"道".王弼的以"无"为本体的思想主要存在于他的辩论及其它著作中,这种本体论使得中国哲学超越了先秦及汉代的经验思维,成为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王弼之“无”,来源于对汉代有神论与自然思想的超越,对人格评判标准的启蒙,也是当时学术“名实”和“言意”之辨在王弼玄学思想上的必然体现,“无”更是对感性世界的直接抽象。厘清“无”之起源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把握“无”之基本含义和特征:“无”并非只有单一含义,也非纯粹知识性的形而上,而是以现实社会经验为根基,以人心涉求为导向,具有深层次社会性的价值观念。以之为背景,就会有利于选择适当的研究思路,纠正过去研究“无”的有所失,有所偏,为全面正确理解王弼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李泽厚美育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关感二重性始即已萌芽,到20世纪90年代倡导“情本体”已成熟完备,形成一个以心理视角为切入点的、重视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美育思想体系。“情本体”的美育性,既体现了李泽厚对自己先前美育思想的承继,又体现出在更广阔的人类学历史背景下的新发展;“情本体”将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是李泽厚美育思想发展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涌现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一为玄学的开创与兴起,一为佛学的传入与流行.王弼建立了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僧肇则开创了中国化的般若学,建立了以"空"为本的般若学体系.本文主要从"无"和"空"作为本体意义的内涵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兼论其诠释方法以及两者对人生的关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媒介特性的分析入手,指出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的出发点在于音乐的构成要素本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从《琴赋》中的功用论及《声无哀乐论》的详尽析理,可以看出嵇氏思想的成熟过程及音乐本体论的卓绝之处,并据此批评了对嵇氏此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7.
对老子哲学的研究要“言有宗,事有君”;以现代思维方式观照老子哲学存在着错位;老子哲学之道有两个面向,不仅有“有”的向度,更有“无”的向度,而“无”是“道”更重要的面向。在与世界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存在、逻各斯、大梵、至上神等观念并行的语境中,“无”是中国式的,是老子的贡献;“无”是绝对的。共时地讲,它在世界的背面,历时地讲,它在万物之初。“无”在人的内在中显露,是“内在超越”的方式,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原初的“无”只是看或被看;“看”,是一种逻辑,是中国原初的智慧之道。  相似文献   

8.
以近年出土的竹简和帛书《老子》文本为依据,结合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整理了《老予》中“无”的众多涵义和用法。“无”在《老子》中是一个极重要的形而上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生成论上虽“有”、“无”并举,但《老子》中更强调“无”的重要性;“道”与“无”在某些方面含义相同,但“道”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是《老子》哲学思想最根本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自沈约说陶渊明有"无弦琴",并时常"抚弄以寄其意"以来,不断被后人寻章摘句、过甚其词乃至玄化,同时也把它与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结合得天衣无缝,于是都不自觉地否定了陶渊明的"性不解音"。其实唐宋文人的"玄解"无弦琴并不是要故作高深,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料今人信以为真,以致以讹传讹。要还原无弦琴的本色,必须剥去玄学外衣,知人以论世,从其交游交友之道、任真自得之性、人生境界之别、世态人情等方面对"无弦琴"进行哲学解构,陶渊明真乃"性不解音"者,随之也就理解了他的"弄琴"只是率性而为,并无"寄意"。  相似文献   

10.
实践本体论在主张上将实践作为哲学的逻辑生长点,以实践为基底建构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将实践本体论当作实践"本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应有的时代性、客观性和宽容性等原则;在论证的内在逻辑上片面强调观念实践,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向度和实践思维。较之重新解释的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既不是对存在问题的正面回应,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撑。因此,实践本体论虽不乏某种拨乱反正的作用,但不能被视作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体"在中文词源里,有"最高"、"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等含义;本体论虽然是外来词,但翻译为中文后,与原来的ontology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产生了明显的"转义": 如果说ontology的"本义"是一种"是论"或"存在论",是一种超验的"纯粹的逻辑规定性",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是"不能从现实世界得到验证的纯粹的原理",是比一切其他哲学思维都更纯正的"第一哲学"的话,那么在中国的"水土"上,"本体论"已经具有了比西方的ontology丰富得无可比拟的"转义".这种"转义"包括了人类对世界上一切"最高"、"最终"、"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事物(或事件、事情、事实、事理等等)的追求,包括了人类对各种经验的和超验的"逻辑"、"原理"、"范畴"的把握和运用,包括了人类"溯本求源式的意向性和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思维"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了人类"超越有限,指向无限"从而能动地实现人生根本意义的终极关怀.这种"转义"既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科发展本身的需要.在哲学范畴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主要领域。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划分不同哲学形态的标准,可以把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划分为知识论的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两种形态。古代和近代本体论是知识论的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意义本体论。从哲学形态的视域看,西方哲学本体论的转型是从知识论的本体论向意义本体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玄学思想对佛教产生了影响,但玄学并未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从思想家王弼的观念论、一回性和志向究竟的思维类似于当时流行的佛教这一事实来看,无法排除汉魏佛教对王弼玄觉察思想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的;其次从“物不迁”方面进一步论证世界“空”的性质;最后则从“般若”智慧出发,通过“觉悟”说明如何走向“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现代本体论哲学 ,即科学本体论的兴起。传统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受到孔德科学实证主义和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的拒斥 ,但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不排斥它。到了奎因整体主义的“本体论承诺”恢复了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 ,并且走向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到了历史主义那里传统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直到科学实在论者那里初步构建科学本体论 ,最后在邦格的科学唯物主义中形成了科学本体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存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论问题就是本体论问题,在各派哲学中,存在一词的含义差别很大,标志着它们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不同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使用存在这一范畴,但并不赋予其本体论的性质,它不承认有和认识论相脱离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海德格尔在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的海德格尔式的批判以及他在“康德的本体论”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本体论”,说明了“人”是两位哲学家进行本体论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成语通常具有整体性、凝固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这些特点给成语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徐盛桓的含意本体论找到了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其原因在于事物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常规关系.试图在含意本体论中的常规关系的指导下探讨成语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是实体论,认为神所创造的宇宙是一个不生不灭、无盈无缺、单一完满的存在,宇宙之本原或始基是实体。20世纪,经过尼采振聋发聩的呼号,在海德格尔、萨特等一大批哲学家的影响之下,“虚无”终于由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等的“旷野呼告”发展成为了西方思想界蔚为壮观的大潮。到了20世纪下半叶,实体(连同上帝)已经瓦解,“虚无”已经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样来到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