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文章诠释了大学精神,阐述了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要从校园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贯彻大学精神;要通过建立机制,美化校园环境,重视行为养成,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0-10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大学发展内在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是指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文化功能主要有满足需要功能、创造知识功能、促进个体发展功能和优化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3.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弘扬大学精神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玉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7(3):200-202,214
分析了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崇尚学术、严谨求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而大学精神则构成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个性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的优势所在.明确了大学精神建设应围绕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术大师,大力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洪振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4-266
大学文化精神是一个层次分明的观念系统,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最本质属性的主观意识,主要包括大学人的大学观、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大学观是大学人关于大学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精神是最能体现大学人职业特征的文化精神。本文从静态的角度对大学文化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客观考察。 相似文献
5.
包心鉴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1-7,91
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方向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目标的校正、行为规范的养成、生活方式的优化。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好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最基本的包括: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相似文献
6.
刘平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4
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对弘扬和培育国家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的两大重要要素,深入研究大学特质,大力培育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精神,并从深层次上思考和发掘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关系,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剑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现时代作为一个创新时代正在形成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文化也就被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创新的大学文化是现代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现代创新的精神结构、制度安排、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当代东西方国家的大学的自身变革,正体现了大学适应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的创新过程中,现代创新文化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创新时代与创新文化、创新大学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8.
赵观石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6-128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提炼,凝华形成了包含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知识权威等文化定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励志明神、导向规范、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功效,具有自主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精神传统以及维系“权威”地位的传统使命。大学精神及文化变迁主要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到工具性、从工具性再到后现代性三个阶段,伴随着大学精神传统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大学的新模式和新职能与使命的创新,同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独立机构延续到今,得益于大学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同耦合与适应性变迁,使大学精神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创新互应的文化淀积,使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爱精神:大学文化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观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26-128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曾鹿平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5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多种功能,但其最核心的功能还是人才培养。因此大学的本质与功能应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其次大学是以文化的力量造就学生;第三大学是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报担负着报道本校科研成果及学术动态的重要任务 ,应当不断加强对作者的专门化培育 ,以满足作者队伍自身发展和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需要 ,满足巩固和提高学报质量 ,适应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赵恒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2):25-27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达成这一期望,就需要解决高校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该问题导致了校园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出现了归属感的焦虑和心理认同上的缺失。高校文化社区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其建设来完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加高校的“软实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随之产生的矛盾也接踵而来。地区经济增长与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是城市建设当中表现突出的矛盾之一。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打造民族城市特色,需要从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变”关系,作为一种流行语汇的网络流行语,也往往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基于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系统梳理,从抵制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指出当前网络流行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文化品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国内外众多文化品牌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文化品牌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含义、要素、定位、特征、意义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品牌的管理以及文化品牌资产评估等理论研究不足,并缺少对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品牌的案例研究,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品牌的实证研究也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7.
高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1):50-53,67
周秦文化指的是发祥于渭水流域,定型于周秦时期,辐射其它地区,并极大影响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周秦文化滥觞于炎黄时代,定型于周秦时期,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是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周文化的特征是德与礼,主流是儒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秦文化的特征是法与利,主流是法家文化、法制文化和霸道文化。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8.
李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92,9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当代大学生受其成长的文化背景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升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以自觉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全球化语境,在积极的适应中理性地建构自身的文化认同,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道课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又影响着旅游文化。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孙晓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143-145
对中国梦进行理论阐释及宣传教育,不仅是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要。对此,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厘清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内涵及功能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当前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问题,提出针对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