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直道作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关于其历史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研究成果甚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项交通工程来看待,它在技术以外的文化、社会等层面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与其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所做的贡献不匹配,其研究视野亟待突破。鉴于此,本文以《文化线路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为基础,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将秦直道纳入系列遗产的范畴中,论证秦直道的文化线路遗产性质,力求更加全面地认识和阐述秦直道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动共享、碰撞交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乃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直道是秦始皇规划并遣大将蒙恬花巨资修筑的,其技术等级堪称古代高速公路。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直道的作用犹如昙花一现。究其实质,在于其规划者违背了交通区位原理。秦王朝对直道的需求单一、短暂,所经之地是水资源不充分且不可能聚集大量人类其他活动的子午岭山脊线,网络效应不突出。由此,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时,首先应发现交通区位,关注由交通需求的持续性、聚集效应和网络效应决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寿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连续三年参加了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工作。对麻柳沱遗址和石地磅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地发掘 ,发现了史前晚期———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同时还利用科技考古方法解读遗存信息 ,复原和重建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秦直道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现存的尚有100多公里长。秦直道遗址往东3公里,建起了模拟景区"大秦直道"。景区内4000米长的道路南北延伸,两旁是兵站、驿站、烽火台等仿古建筑。直道的规模可以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些历史上长期被边缘化的小族群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容易被涵化。这些民族的物质文化越来越趋同于相邻民族或处于强势地位的民族文化,而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则随着老人的去世而成为遥远的记忆并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强化地方性知识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使人类文化继续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能够做到“美美与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圣人道""圣人条"作为陕甘方志文献中记录的古代交通地理符号,指代南北交通要道的涵义是明确的。至于其开通和使用的年代,则有秦始皇与赫连勃勃两种说法。史念海曾以"圣人道""圣人条"名号否定有的学者认定其为秦始皇直道的判断。其实,注意方志载录更多的有关"圣人道""圣人条"即"秦始皇筑长城开运粮道""秦始皇令蒙恬所开者"的信息,或可再作思考。现在看来,安塞、庆阳、鄜州、合水等方志资料所见"圣人道""圣人条"为秦始皇时代开筑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所见"迄今坦然周行"等说法,也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 ,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 ,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 ,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 ,战国早期 ,七雄并立 ,相互制衡。战国中期 ,七雄接壤 ,地缘冲突不可避免 ,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 ,向西南吞并巴蜀 ,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 ,秦势如破竹 ,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 ,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 ,以全新的视角 ,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 ,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 ,实行变法 ,推行农战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武备 ,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 :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 ,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 ,对我们处理当?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戚继光的研究和认识 ,基本上集中在对其作为爱国主义将领、抗倭名将和民族英雄的认知和评价上 ,而对其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的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著名人物、其对中国海洋文明历史发展的影响、其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的作用、其作为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却还远远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挖掘和发挥。戚继光海防思想及其实践的海洋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沿海各地戚继光遗迹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及其当代开发与保护 ,是我们今天的戚继光研究所更为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地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因此,它的保护就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正确树立历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宋代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要"屈己",要坚定不移,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投降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完全丧失了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为苟且存活。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关于秦桧归宋与评价等问题的讨论,这是推进宋史研究的一件好事。但由于有些学者在史料的占有、分析和运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疏误,以致不但重复了过去已被驳倒的观点,而且又出现了新的错误观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环境的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重农政策的实行和商品经济的剌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技的进步、农副产品的丰富及主要农业区的形成,是秦汉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秦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秦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中外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汉农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起于陕西西安,经过陕西咸阳、淳化、旬邑、甘肃正宁、宁县或陕西新平、长武、甘肃宁县到蒲、茹两河交汇处的寺沟口,然后沿北石窟寺前茹河河道朔流西上,途经镇原彭阳、镇原县城、开边乡,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城阳乡、古城镇、青石嘴,过瓦亭关(即古萧关)北进45公里进入宁夏固原,然后折向沿清水河北上,直抵黄河入银川、内蒙,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关古道(也叫回中道),在从西汉到宋、明,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内都曾经作为交通要道,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发挥过重大作用。其中,从甘肃镇原彭阳到宁夏彭阳、朝那、青石嘴路段约65公里,即茹河沿线一段(茹河古道),是这条古代交通线中连接西北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关键地段,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连接西北边疆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6.
半两钱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由秦国铸造,早期工艺原始,钱币上的文字古朴苍莽,钱体形状、大小不一。秦王朝建立后,中央统一铸币,铸造工艺改进,半两钱钱文规范,钱体规整,制作精好。秦朝后期由于社稷动荡,半两钱出现变小变轻的现象。汉承秦制,西汉早期也铸造过半两钱,但整体风格已无秦半两之霸气,钱体较薄,钱文笔划较平浅。  相似文献   

17.
西汉前中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历时较久的全民性的历史大反思,学术界称其为"过秦"思潮。这种思潮主要经历了从"论秦之过"到"倡汉之功",从"攻守之势"到"君民关系",从"法术治国"到"崇尚黄老"的三次转变,深刻地影响着西汉初年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其意义深远,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乏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方城隘口"为核心的"方城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系统,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内部东西对峙的形势下,还部分地决定当时中国的政局。秦崛起后,即经营"方城隘口",以图遏制楚国,并侧击韩、魏;秦末至西汉,其为关中防守体系的一部分;东汉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又成为联系首都和西南地区的枢纽。但随着中国全局政治形势的变化,方城隘口和方城道的地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秦印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和90年代西安秦封泥的大批出土与确认,学术界终于认清了秦印的真实面目,建立了秦印的客观标准。秦陶文中有两类抑印陶文,风格特征与目前所建立的秦印标准大不相同,为战国晚期秦到统一秦时期很有特色的两类秦印。第一类为秦兵马俑上不规则的抑印陶文,风格粗犷,应当为用木片或陶片刻划成印后拍印到兵马俑上。第二类为出土秦陶器上的抑印陶文,应当为制陶工人的私印。这两类印为专用印章,它们的确认,丰富了对秦印的认识,扩大了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0.
秦汉史籍中的"怨望"可大致分为群体怨望、个体怨望两类。前者指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不满,后者指个人的愤恨,动作施予者及对象明确与否,或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因"怨望"常被视作谋反的前兆,故根据行为动机,个体怨望可进一步析为"怨望而谋反"、"怨望而诽谤"两类。考虑到"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对于所谓"怨望者"的心怀不满应予以仔细考辨。此外,"怨恨"可表达与"怨望"相同的意思,亦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