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强劲的“超越”意识中外古今的文学现象,它有形还是无形的提示人们,作品似乎与作者的性别有关,从题材的范围和显示的某些艺术风格特征,就可以判定此作品出于女性作家,抑或是男性作家之手。然而,这只是就大范围的一般情况而言,而实际上,文学创作是一个十分丰富的领域和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还有更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把我们的思维框死,男性作家可以涉猎属于女性作家常写的生活题材,同样的女性作家也可突破  相似文献   

2.
分析归纳李传锋动物小说审美取向变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主题上,从政治批判意识向生态意识的递擅;从人道主义伸张向人性危机反省迁延。在动物形象上,由为我之物向自在之物转型;动物叙事视角由人看动物向动物看人视角转换。在表现手法上,由注重写实向写实加传奇转变;情节设置由简单平淡向曲折紧张发展。审美取向变化是李传锋创作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悲剧色彩浓郁,而又充满乐观情绪和战斗精神,艺术格局独具匠心,.文体遒劲,极富感染力.他是继往开来的文学家,首先把现代精神带进文学领域,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4.
历经苦难的汪曾祺,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有意回避对人性负面的审视,而是以童年为视角,在回忆中抒写至善、至真的人性美,实现"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教化理想。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既受童年生活所形成的先在审美意向的影响,又是作家超越个人苦难,对拯救人心的道义担当。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对鲁迅小说的成就作出了持续而有效的研究。但也无庸讳言,此种研究论著确已不敷当代读者的需要,原因就在于思想与艺术正趋富有的当代人越来越发现,以往的专家们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大都是仅从客观政治意义即社会功利的单一巷道开采的有限收获,“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它与鲁迅原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划时代的文学巨匠。他以辛勤的艺术劳动,开拓了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的诸多领域。鲁迅以他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作品,为新文学奠定了第一批基石,亦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第一批典型形象。鲁迅从旧中国的下层世界──农村,接触到广泛的生活场景,从最富于生活情调的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回落。他为寻求人生道路,为改造“愚弱的国民”留学日本,他亦为拯救国民性而弃医从文;他目睹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从胜利回归失败,他也看到北洋军阀是怎样“纣借无道”,屠杀无辜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以其思想和主题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特别是每篇作品所呈现出不重复模仿别人和抄袭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具有创新性,这是他善于合理地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并大胆“拿来”外域文学之精华为己所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人间悲剧”—作为鲁迅、《呐喊》和《彷徨》集主体的一组悲剧性小说开始的,这是它永恒的骄傲。人们承认这个事实,但还没有深入地探讨在这个事实里蕴藏的丰富的、具有宝贵价值的内涵。对鲁迅小说已经有了大量的卓有建树的研究,但在鲁迅小说悲剧性这个特定的领域还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开拓。本文试图作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的小说,创造性地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又批判地吸取了外国讽刺文学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把我国讽刺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什么是讽刺?鲁迅曾这样论述过: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悲剧性小说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突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从简单的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正式进入处理复杂心理、复杂人物的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仍存有局限性,即未能彻底脱离实用理性等深层文学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杂文的审美机制》从审美视角、审美核心、审美形态三个角度对鲁迅杂文进行了全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编辑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出版物作为传播媒介,其社会职能:不仅要宣传思想,而且还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多方面需要。因此,它不可能超越现实社会各种条件的制约。由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阶  相似文献   

13.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再次证明写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色调和新的声响,有人称之为一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绿色革命”,其独特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取向愈来愈引起评论家们的关注。这类小说一个总的审美趋向是:作者把自己隐蔽起来,小说按自身的逻辑和节奏进行着,他们的目的就是带领读者在一个平静而淡漠的世界中一道去审视人生底层。于是,他们就直面现实,把读者的意识作为主要的“文体义域”,从根本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贯彻着一种具有现代品格的名实意识。名析离于实之外,遮蔽着人的认知功能:通过命名,掩盖了吃人的社会本质;由于崇名,取消了主体的当下行为。鲁迅运用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张力策略,还原了实的本质。这种弃名崇实的意识,执著现在,强调当下之行,体现了鲁迅小说理性的文化批判立场及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家,鲁迅用深髓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对他关联的那个时代做了素描.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就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凝结.遍读小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曲曲血泪的诉歌,显示了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从鲁迅小说作品出发,探讨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内涵,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的结构 ,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其中结构与主题的相融性、结构与人物性格的互为性、结构多样统一原则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结构艺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7.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荒诞"一词在字典中一般被解释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二战后,在文学创作中,"荒诞"一词逐渐成为具有高度思想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加谬在<西绪福斯神话>中首次把"荒诞"定义为一种人与世界的紧张的对立关系.尤奈斯库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1]罗贝尔·埃斯卡尔皮的定义是"荒诞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创作荒诞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从审美形态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吶喊》、《彷徨》,我们还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意见认为鲁迅的小说可以分别划分成悲剧、喜剧和正剧,而悲剧占大部分;另一类意见认为,“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叙述者极具特色,有的叙述者带有古典叙事文学影响的痕迹,有的叙述者看似缺席实则在场,而大部分第一人称叙述者也有着无私的姿态。通过对这些有特色的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技巧与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