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品文虽然兴盛在躁乱的晚明都市,但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以追求闲适韵味为通则,尤其是对于内在的自娱闲适的追求,使晚明文人笔下的小品文噪中出静,世俗喧闹中不乏静默雅趣.同是静,儒家的冷静、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各有其境界与风致,构成其坚实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士林文化品格造就了独特的晚明文人,而他们情有独钟的小品文,恰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心态.山水小品清新隽永,追求真趣,想象奇特,融俗于雅.闲适小品澹泊从容,富有闲情雅趣.追求闲适,是晚明文人崇佛向道、淡泊避世的一种方式,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道人文风景,也是他们掩饰其内心失意和焦灼的自我安慰.香艳小品放荡不羁,纵情声色.打破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道德之后,晚明文人一反常态,恣意纵情声色.这与个性解放思想和"尊情说"的影响有关,也与文人士大夫根深蒂固的风流"雅好"不无关系.但无论如何,在他们放浪行骸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仍是一颗颗抱负不得施展的焦虑、困惑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浅谈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品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是在"五四"高扬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氛围中兴盛的。它轻松活泼、闲适从容、个性鲜明的笔风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小品文滋养后的必然结果。现代小品文对晚明小品顺势承传的同时,也接受了英国随笔重个性、幽默味格调的影响。同时,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与突破,与中国现代小品文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现代闲适小品文的全面考察 ,提出现代闲适话语的构建视角为于小处、凡处显现作家的一脉雍容。构建方式是用“娓语体”传达创作主体的闲适与随意。构建风格为在趣味性里蕴含闲适文人的智性追求。闲适话语因表述了现代意识觉醒后个人的主体意识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明人小品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品文发展到晚明而盛极。明人小品受个性解放思潮和在样之风的影响,从文以载道的传统向消遣自适转变,从复古摹古向师心自运转变,形成一种最为自由的文体。明人小品追求“真”“趣”,并把诗歌体制融入散文之中。从传统古文的”以气为主”转而追求意境情韵,是古代散文的重大转折。明人小品受宋代散文的影响最大。明代作家对于小品文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明人小品在现代社会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同时提倡幽默文风的文学大家钱钟书与林语堂,其幽默品格各有特色,前者重“理”,深得西方随笔的理趣,充满了学者式的思辨与博弈;后者重“情”,即情调,情趣,是对中国古典散文精神的继承,追求士大夫的闲适与雅趣,这与晚明“性灵文学”的渊源一脉相承。他们横移与纵向继承所形成的不同幽默风格及其文本差异,丰富了现代散文的内涵,对散文审美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闲适小品文的两个代表人物,19世纪20年代二十年代大陆的周作人和半个多世纪后香港的董桥,在他们的作品中尽情演绎着他们所谓的闲适,一个苦涩,一个清逸,本文从时代、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的心理取向三个层面来体味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品文在散文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梳理从晚明到现代这一段时期小品文走过的路程,探讨小品文文体传承与流变的内因与外因,总结其盛衰的历史经验,重新确认小品文小、真、趣等方面的审美特质及其创作规律,对于振兴推动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既有其理论的价值,也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幽默、性灵与闲适,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主要特色,也是林氏小品文广受赞誉之处。林氏小品文的特色,来源于林语堂的故土情结、信仰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其小品文从选题到行文,缱绻着故土深情与信仰情愫,融合了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的价值体系,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参悟生命本位的需求,折射出林语堂的心路历程与文化之旅。缘此,故土、信仰与传统文化,成为林语堂小品文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方面,也是林氏小品文创作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论语派小品文的闲适笔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派的小品文以其自然亲切的闲谈语气、平和舒徐的叙述节奏、清顺自然的口语化句法,构成了小品文娓语闲谈式的闲适笔调,使其具有与说理文匕首投枪式的笔调迥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