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的新旧之交,面对古籍散佚,传统学术零落的状况,国粹派奋起整理“遗书”,他们收集宋明遗民著作,排抵专制学术,强调稗史对保存故实的作用,重视中华群萃。国粹派对“遗书”的整理反映了国粹派学人的“国粹”观念,“国粹”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反叛文化专制,提倡新史学,期望由存真而至美善地“复兴古学”。国粹派“保存国粹”与“复兴古学”的本意不是守旧,而是希望从传统学术中寻找到接引文化转型的元素。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古学复兴”的重心由排满转向了留真,国粹派虽然没有实现再造文明的理想,却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学术由经入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晚清国粹派的文化哲学思想平议周德丰在近代中国,从1905年至1912年,围绕著名刊物《国粹学报》集合了一批撰稿人①,他们标举“国粹保存主义”,著书立说,风行海内,称为晚清国粹派。这一派别不仅轰动于当时,而且引发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派及其后的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3.
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蔡尚思方立天同志对16世纪末叶开始有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以来的中国文化界,概括为会通中西综合创新派、极端的西化派和国粹派、折衷主义的中体西用派和西体中用派,而以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一派为中国近代以来最正确的一种文化主张(详见《...  相似文献   

4.
近百余年来,文化争论浪潮滚滚,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文化史中史无前例的,在世界文化史中亦所罕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次文化争论热潮中,有识之士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观。概言之,有“体用”派,包括“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全盘西化”派;有“国粹”派。“全盘西化”和“国粹”派失之偏颇,而“体用”派亦不能超脱“体”的束缚。历史已证明这三大派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文化观?可喜的是,1935年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观:“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用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  相似文献   

5.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通中国近现代的主要思潮之一 ,但它并非铁板一块 ,而是存在着层次之分。“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以顽固派思想、洋务派思想以及晚年康有为的保皇尊孔观点等为代表 ;“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学等为代表。文化保守主义虽然有它的历史限制 ,也有诸多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有着深厚的西学背景 ,甚至可以说他们所接受的西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并不亚于同时代的激进主义者。而且 ,他们的西学背景对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形成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作者从“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新保守主义”入手 ,具体分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 ,试图从另一个维度为近代以降的中西文化碰撞的真实历史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选择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中国的新文化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两大中心 ,形成了西化派、国粹派、辩证派、新保守派等不同派别 ,为文化建设打开了多视角的生动局面。当代文化正处于转型期 ,文化内部存在着多方面矛盾与冲突 ,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 ,以当代为轴心来建构新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种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具有独立文化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沈卫威 《江汉论坛》2006,(10):97-101
郭斌龢是“学衡派”的后起之秀,精通中西学术之源,完善的中西合璧式的教育和融合新旧的学识,使得他和《学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精神一拍即合,并成为“学衡派”的主要力量。随后他又把自己的思想理念体现到大学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9.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惠缙 《江淮论坛》2003,(5):98-101
学衡派的文化观借用其发刊词就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前者主张极力发扬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德精神,宣传人伦、孔子学说、独立自主的学术品格等;"新知"主要指印度佛教、希腊苏格拉底学说和犹太耶稣教.学衡派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中西文化的精髓部分会通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优秀的文明精魂.  相似文献   

10.
卢毅 《江苏社会科学》2004,3(3):194-198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李军 《东岳论丛》2007,28(3):110-11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保守主义派别,主要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邓实、黄节、刘师培、章炳麟等人组成的国粹派;本位文化派与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在现代哲学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在早期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之后,对中国文化今后走向的一次较为冷静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保守主义思潮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桃坊 《云梦学刊》2009,30(1):14-20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文经学派的经学,其治学目的和途径是遵循古文经学派的道路。由于受国粹派保守思想的影响和古文经学派门户之见的局限,章太炎在有关国学论著里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他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新资料和新学科的,由于好奇和恶新使其治国学的道路陷于困境与歧途,为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是五四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易于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传统派和现代派,或谓国粹派和西方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争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内容与实质包涵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同评价和对中国前途的不同估测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两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本质。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联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的理解总是与民族关切这一历史的主题联结在一起,维新派将之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理性,国粹派则将之视为文化工具理性,胡适则试图超越前者,将之视为一种思维工具理性,反映了中国人对科学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他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国粹派以西学附会国学的做法;认同儒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反对将儒家文化定为国教,将孔子设为教主。梁启超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同时,要包容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一 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的两重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是公认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一旦具体化就难免要偏,“国粹”派偏讲精华,西化派偏说糟粕,而一旦以偏概全,那就根本取消了批判,也就无所谓精华、糟粕了。现在这个偏,主要倾向偏在糟粕上。有一种整体糟粕说,认为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小生产文化,惰性文化,即使有精华也仅仅是  相似文献   

17.
狄霞晨 《江淮论坛》2023,(5):150-160
由江淮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桐城派及扬州派因学术及文学宗旨的不同,长期以来被视为观念相左的两派。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与考证,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误解主要源于江藩与方东树的意气之争,平心论学的一面却被掩盖。经过阮元、曾国藩等人的先后调和,二派得以取长补短,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默契。晚清“日本文体”的壮大引起了两派对国粹沦亡的共同担忧,他们携手抵制,促使更有活力的“新文体”诞生。以曾门四弟子与刘师培为代表的二派殿军都曾走出国门,在与域外知识人互动、互助的同时推动了江淮古典文化遗产的现代更新,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所形成的“西化派”、“国粹派”、“辩证综合派”,各有优长和缺陷,其代表人物在学术思想的演进过程中,都有反思;各派之间既有激荡也有融合,相补相扶,相交融相互助,形成一幅对立统一的文化格局.在世纪之交,应本着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矛盾.以促进中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狂欢性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国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存在着一道无以跨越的鸿沟。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其主要路径包括: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国粹艺术创意发展之路;健全国粹艺术教育传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通过多元路径,将国粹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建构体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已不很确切,所以更不能说是“全盘化”反传统。所谓过激主义也只是封建军阀、国粹派、改良派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构陷之词。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转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探索的结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