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120多万。黎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和开发者。在开发海南岛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黎族人创造了自己具有热带特色和岛屿特色的传统文化,服饰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黎族服饰文化渊源流长,内涵丰富,文化积淀陈厚。不论是其服装的款式,还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往往蕴含着相当丰富和有价值的人类古今文化信息和密码。实为相关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材料。一、黎族服装保留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黎族内部有哈、杞、美孚、润、赛五大支系之分,黎族服饰也相应地分为五大类型。而各支系内又因地区、语言、习俗等…  相似文献   

2.
丧葬活动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但因语言、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化特质。海南黎族哈应人是哈黎支系中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最广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沿江、沿海和平原地带,其丧葬礼仪独特而隆重,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文化展示、交融、碰撞的平台;是一个民族敬孝尽孝与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传统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广西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黑衣壮”热 ,出版了“黑衣壮”的书。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黑衣壮” ,顾名思义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有如“白裤瑶”就是穿白裤的瑶族。那么 ,“黑衣壮” ,也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 ,算不算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呢 ?以服饰特色作为族称或民族支系的称呼 ,是很正常的 ,无可非议 ,如白族、花苗、红瑶 ,等等。但如果以服饰颜色来区分壮族的支系 ,似乎于理不通。笔者曾去过那坡县龙合乡一带所谓“黑衣壮”居住的地方考察 ,那里偏僻遥远 ,交通不便 ,大石山里的壮人与外界交往很少 ,所以还得保持穿用蓝腚染成的传统黑衣黑裤…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的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以“黎”作为专有族称记载黎族以来,历代有不少文献记述黎族的社会生活,如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都广为明清的著述(尤其是明清的方志)所征引。明代汤显祖的《黎女歌》,是描写黎族习俗较为细致而又少见的诗篇。然而,对于《黎女歌》的民俗学意义,在黎族研究与汤显祖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分析《黎女歌》中所描写明代黎借以及汤显祖对待黎族的态度。汤显祖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贬官徐闻典史,随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支系庞杂的民旅,其服饰多姿多彩。苗族虽有同源的语言传至今,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服饰却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因此,研究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对于研究苗族历史、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服饰形成的准确时间难以考察,但根据考古资料和代代相传的苗旅民间故事、服饰图案推算,苗族服饰形成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113年,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说文》“美”字下云,美“从羊从大”。徐铉等人解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其实“羊大”不一定美。“美”在金文中作,其下是正立人形,也就是“大”,其上为羊角装饰品。。甲文“美”则作人头戴四只笨重的羊角形。从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看,戴羊角或牛角、鹿角作为装饰,这是世界上各原始民族常见的习尚。各部落的人把图腾顶在头上,认为会得到图腾的护佑,这就是美。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6,(3):32-37
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因其独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杞方言作为黎族的一个支系,探究其服装款式可以丰富黎族服饰研究。从款式的角度对杞方言女装进行深入分析,对襟上衣各部分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偏襟上衣受汉服影响出现收腰结构;筒裙裙头、裙身和裙尾刺绣各不相同;肚兜是杞方言女性特有的服装,并对各地区服装款式的异同性进行了论述,解析服装款式特点,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黎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黎族的族源、族称及族际关系加以论述,指出黎族多方面的族际关系,表现出黎学研究具有“族际性”和“国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  美孚黎分布于海南岛西部昌化江中下游流域的山地 ,丘陵地带。即东方市的东方 ,江边 ,大田 ,抱扳四个乡镇和昌江县七差 ,石碌两个乡镇。由于美孚黎居耕历史悠久 ,所以有许多大村大寨 ,如东方县的东方 ,西方 ,东新都是数百户上千人口的大寨 ,这在黎族其他支系中是极少见的。“三月三”是美孚黎盛大的传统节日 ,它以祭祖与山恋为主要内容。“三月三”的祭祖活动甚为隆重。祭祖有祭祀共同祖先和祭祀家族祖先两种。共同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祖先天妃和观音 ,亦是美孚黎的创世始祖 ,它们是人们在“三月三”最重要的祭祀对象。除了祭祀天妃和观音…  相似文献   

10.
白族异源同流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迄今为止,有关白族族源问题的讨论,尚未得出一致的看法.本文在总结诸家学人关于白族起源研究的基础上,对白族多种源流的形成及其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白族异源同流的概念.认为白族的发展规律为明代以前汉族白族化,明代以后白族汉族化;白族是以"洱滨人”为主体,不断同化或融合西迁的焚人、蜀(叟)人、楚人、秦人--汉人以及周围的一些民族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这就不能说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日互译文学作品中“犬族语”的语义进行比较,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将其分成贬义“犬族语”、褒义“犬族语”和谦让“犬族语”。同时指出在研究不同国家的具体语言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背景,把环境等诸多因素放进去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黎族苗族民间信仰习俗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考究起来 ,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的民间信仰习俗各有特点 ,存在差别。即使同为黎族 ,由于居住分散 ,支系纷歧 ,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宗教信仰也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 ,从基本的方面考察 ,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的民间信仰习俗仍然具有很多共性 ,而这一点又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迄今为止对之论述尚不充分。所以 ,我们在这里一反以往多将黎族苗族民间信仰习俗分别加以描绘的惯例 ,把它们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归纳起来进行探讨。不言而喻 ,这样做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 ,并没有丝毫无视或看轻它们之间差异的意思。为了使其基本内…  相似文献   

14.
叶车人是哈尼族的支系,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县大羊街、浪堤、车古三个公社的十个生产大队中。据一九八一年统计,共计二千六百五十三户,一万五千余人。叶车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哈尼语中的哈尼次方言,可与周围本民族的糯比、糯美,腊米、白宏等支系相互通话。叶车人女子下穿紧身短裤,少女头缠重达五、六斤的大发辫,生育后改竖独角(“哦莫莫”)。这种奇特的服饰、发式和生活习俗,与本民族的其他支系有明显的区别。在历史上,这里正当内地与江外土司地的交接处。随着明代中原封建王朝改土归流治边政策的推行,虽然早在明清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先有语言,后有书写语言的文字。女真族自然不能例外。这里先讲文字后讲语言,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文字是有形的,而语言是无形的。有形的例证鲜明,无形的论据困难。先说女真文字,它创制于十二世纪初年,当时相邻的契丹族(辽)和汉族(宋)早已有了文字,阿骨打遂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在契丹字和汉字的基础上制成了女真文字,并接受了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17.
黎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人口120万,聚居海南岛的三亚、通什、东方、琼中、白沙、乐东、昌江、保亭、陵水等市县,部分黎族在檐州、万宁、屯昌、澄迈等市县同汉族杂居.黎族是农业民族,是开发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在中华民族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黎族开发海南岛的先躯功绩自古以来,黎族是开拓和捍卫海南岛的先民,为开发建设海南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我认为黎族的元气,具有高昂的民族气质和饱满的民族精神.根据黎族社会调查材料和考古发掘考证,黎族在海南岛是多元的民族体,不是单元的民族体.1992年和1993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海南岛三亚落笔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人类14颗牙齿化石和人类采集狩猎时期食物骨髓堆化石,考证在一万多年前海南岛三亚地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定为“三亚人”.“三亚人”就是今天黎族的先民.而后来东南亚半岛的马来人或小黑人的人群迁徙,“北上”到海南岛.“北上居民”,具有东南亚文化圈的特征,他们就是黎族先民的一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三千五百年前,我国南方古越民族的“骆越”一支,从两广“南下”迁徙到海南岛.“南下居民”,又是黎族先民的一员.由于海岛文化圈为纽带所致,以“三亚人”为主体,结合了“北上”和“南下”居民,形成完整的民族体,即今天的黎族.在人  相似文献   

18.
张婷婷 《学术探索》2013,(4):122-126
电影《赛德克·巴莱》再现了台湾两次雾社事件的全过程。影片从服饰、语言、民俗风情、信仰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对赛德克族的文化进行选择,而这种选择受意识形态、商业需求和导演主观意向的影响。在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影片对民族文化进行叠加与修改,并以“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该片对赛德克族文化的选择和重构,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锡伯”为本民族的自称,汉族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的译名.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大部分锡伯族人民认为自己是鲜卑(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人的后裔.鲜卑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慕容等部南迁到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此为今锡伯族之先民.也有些人认为锡伯族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还有另一种说法,“锡伯”为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而得名.清代前,锡伯族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0.
<正> 刘勰作《文心雕龙》,自称“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我拟仿作《学心》,以言为学之用心,为的是总结个人怎样开动脑筋,进行学习的点滴经验。目前,由于教学、科研任务均重,尚未能着笔。姑先写出提纲,以供同志们参考。一、崇德梁元帝《金楼子序》;“曹子桓云:立德著书,可以不朽。”古人称人有君子、小人,而这两类人的区分,乃以德为标准。所以有德则为君子,无德则为小人。孔门施教,德行第一。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也以德行居首。人不重德,将不齿于人。春秋孔子讲“崇德、辨惑”(《论语·颜渊》)。《周易》的《乾文言》讲进德修业。叔孙豹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三人论述的共同点是叫人从德做起。他们或言二事,或称三行,都非平列,而实因果相关,是说只有“崇德”,才能“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